文章解析

gǎn
shī
sān
shí
shǒu
èr
shí
sān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fěi
cuì
cháo
nán
hǎi
xióng
zhū
shù
lín
zhī
měi
rén
jiāo
ài
huáng
jīn
shā
shēn
yán
zhōu
wěi
táng
yīn
guāng
shǒu
shì
wēi
ruí
làn
jǐn
qīn
zài
xiá
yuǎn
luó
jiàn
xún
duō
cái
xìn
wéi
lèi
tàn
zhēn
qín

译文

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哪里晓得美人的心思,娇贵爱怜像黄金一般。在炎热南州身遭杀害,羽毛堆积在高堂后面。翠羽鲜亮使首饰闪光,华丽羽毛令锦被灿烂。难道不是已躲得很远,突然却被捕猎人寻见。材美本来是一种牵累,我为这珍禽深深嗟叹。

逐句剖析

"翡翠巢南海":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

"雄雌珠树林":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 珠树:即三珠树,古代传说中的树名。

"何知美人意":哪里晓得美人的心思,

"骄爱比黄金":娇贵爱怜像黄金一般。

"杀身炎州里":在炎热南州身遭杀害,

# 炎州:泛指南海之地。

"委羽玉堂阴":羽毛堆积在高堂后面。

"旖旎光首饰":翠羽鲜亮使首饰闪光,

# 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雌貌,犹言婀娜。

"葳蕤烂锦衾":华丽羽毛令锦被灿烂。

# 烂:形容华美鲜明。,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岂不在遐远":难道不是已躲得很远,

"虞罗忽见寻":突然却被捕猎人寻见。

# 罗:罗网。,虞:戒备。

"多材信为累":材美本来是一种牵累,

"叹息此珍禽":我为这珍禽深深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组诗借咏物叙事抒感怀,反映政治理想与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武周腐败统治,同情人民苦难,抒发乱世忧惧、壮志难酬之愤及隐逸愿望,紧扣时事、现实意义强,内容充实、形式质朴,继承《诗经》《楚辞》比兴手法,摒弃六朝浮靡,是其诗歌革新的成功范例。此诗为五言古诗,先绘翡翠鸟栖于南海珠林之景,言其受喜爱珍视逾黄金;再转写其不幸,羽毛被制为首饰锦衾,充满悲剧色彩;最后叹其虽远居仍难脱捕杀。全诗以翡翠鸟为题材,寄慨遥深,既哀美好事物被摧残、叹有才者命运,亦含自伤之意,通过比兴手法,于咏物中见深沉感慨,体现组诗现实关怀与艺术革新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感遇诗三十八首》的创作时间,传统观点认为是陈子昂年轻时所作。但近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其创作贯穿诗人一生,且后期作品占比较多。各篇所咏内容不同,创作时间各异,应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探索中,将所感所悟记录下来,逐步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据考证,其中第三首、第三十五首作于垂拱二年(686),第二十九首作于垂拱三年(687)。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翡翠鸟在南海的珠树林中雌雄相伴生活,却不知美人对其羽毛的喜爱如同对黄金般骄奢。最终,翡翠鸟在炎州被杀,羽毛被置于玉堂之阴,用于装饰美人的首饰和锦衾。表达了诗人对翡翠鸟悲惨遭遇的同情,同时以鸟喻人,感慨有才之士常因自身才能而遭受连累,抒发了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对比:“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描绘翡翠鸟原本安宁的生活环境,与“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所展现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命运的无常和残酷。细节描写:“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通过对翡翠鸟羽毛装饰美人首饰和锦衾的细节描写,从侧面体现出其羽毛的珍贵美丽,也暗示了它因此而遭捕杀的缘由。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即点明主角——羽毛赤青相杂的翡翠鸟。此鸟生长于南方,筑巢于神话中的名贵三珠树上,原本自在双飞,却因羽毛艳丽被美人珍视胜过黄金,就此招致厄运。翡翠鸟为何受青睐?因其羽毛华美,可制成首饰让美人临风招展,亦可饰于锦被增彩添艳。于是,这鸟儿在炎热南州遭捕,毛羽被送入玉堂深处,妆点美人头鬓与床榻。翡翠鸟巢居南海,不可谓不遥远,却仍难逃虞人(周礼中掌打猎的官员)罗网。无论是鸟还是人,常有因才招祸之憾,如犀有角、麝有香而遭捕杀,这般境遇,怎不令人叹息。故事收束处,倒数第二句“多材信为累”方才点出诗人本意,一经点明便戛然而止,此乃寓言笔法。这则寓言情节虽简,诗人叙述却非平铺直叙:开篇两句先述翡翠鸟安乐生活,第三四句以问句陡然转折,五六两句瞬间打破前句和平氛围,将残酷结局展现在读者眼前。“炎洲”呼应首句“南海”,“玉堂”与“珠树林”形成对照——前者虽同属繁华之境,然“珠树林”中是雌雄双栖的自在,“玉堂阴”下却是杀身委羽的悲剧。诗人以对比手法为后文“叹息”埋下伏笔。七八两句表面写尽繁华热闹,美人头上首饰临风、床上锦被葳蕤,却皆以双飞小鸟的生命为代价,热闹表象之下,尽是凄冷悲凉。第九句按文理当发“为何不远走高飞”之问,诗人却以精简笔法省去疑问,用“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两句自问自答,继而引出“多材信为累”的正意,以“叹息”收束,并用“珍禽”代指开篇的“翡翠”,首尾呼应。全诗短短十二句,艺术结构却起伏跌宕,有尺幅千里之妙。其内在怨伤浓重,却以缓和笔调呈现,“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尽显五言古诗的中正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孟庄曰:“委”字好,有自弃意。“岂不在遐远”下转人正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在遐远而见寻,斯可悲也。材美多累。

明邢昉《唐风定》

# “何知”四句,可感在此。“岂不”二句,恺切。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渌水曲》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万大归长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