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
·
zhī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1
yáng
wéi
wèi
jiāng
shí
xùn
jūn
gōng
ròu
qiě
rén
ān
zhōng
wén
zhōng
shān
xiàng
nǎi
shǔ
fàng
liú
wēng
shòu
yóu
rěn
kuàng
fèng
jūn
zhōng

译文

乐羊做了魏国的将军,吞食儿子去追求军功。亲生骨肉还如此刻薄,对待他人怎么会尽忠。我听说那个中山国相,便托子给放麑的老翁。孤苦的小兽不忍加害,更何况侍奉君主后代。

逐句剖析

"乐羊为魏将":乐羊做了魏国的将军,

"食子殉军功":吞食儿子去追求军功。

# 殉:通“徇”,求取。

"骨肉且刻薄":亲生骨肉还如此刻薄,

# 且:一作尚。

"他人安得忠":对待他人怎么会尽忠。

"吾闻中山相":我听说那个中山国相,

"乃属放麍翁":便托子给放麑的老翁。

# 麍:幼鹿。

"孤兽犹不忍":孤苦的小兽不忍加害,

# 犹:一作且。

"况以奉君终":更何况侍奉君主后代。

# 奉:侍奉。,况:一作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四)》是唐代陈子昂创作的五言古诗,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诗的开篇“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讲述乐羊为建立军功,不惜吃掉亲生儿子的故事,随后“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直接点破,连骨肉至亲都能薄情对待的人,难以真正忠于他人,表达对冷酷功利行为的批判。后四句“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转而叙述中山国相不忍心伤害幼鹿,将其放生的善举,通过“孤兽犹不忍”与前文乐羊的残忍形成鲜明对比,强调连对待动物都应怀有仁慈之心,何况侍奉君主。全诗运用对比、用典的手法,语言质朴刚健,借两个历史故事的正反对照,批判不择手段追求功利的行为,倡导仁德忠义,体现陈子昂诗歌“汉魏风骨”的创作主张,寄寓对政治清明与人性本善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687)。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借“乐羊食子殉军功”与“中山相放麑”两个历史典故,对比展现不同的处世抉择:前者为求功名利禄,不惜泯灭亲情;后者面对孤兽都心怀不忍,坚守仁德。通过这种对比,批判了冷酷功利的行为,倡导忠义仁善,寄寓诗人对政治伦理与人性本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将两处用典以“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展现的残忍求功,与“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呈现的仁善避害形成强烈反差,既批判了武则天时期权臣为表忠心、“大义灭亲”的冷酷风气(如霍献可害亲舅邀宠),又借秦西巴的典故,呼唤坚守人性本善、忠义为本的政治伦理,让历史典故成为映射现实、传递批判与期许的有力载体,使诗歌借古讽今的表意更深刻,批判现实的力度更强烈。借古讽今:借战国乐羊、秦西巴的典故,映射武则天时期“杀宗室、大臣‘大义灭亲’”的现实,如“乐羊食子”对应权臣为表忠心泯灭人性,以历史故事暗刺当下政治乱象。以小见大:从“食子殉军功”“放麑”等个体行为细节,推导“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况以奉君终”的普遍结论,借具体事件展现对人性、政治伦理的深度思考,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开篇四句聚焦乐羊“食子殉军功”的典故。诗人以简洁叙事,还原乐羊为表对魏国忠心,吞食儿子肉羹的史实。“骨肉且相薄”直击人性痛点,点明在功利诱惑下,亲情都被碾碎;“他人安得忠”则以反问递进,指出连至亲都能背弃的人,对旁人绝无真正忠心。这几句以典为引,夹叙夹议,借古事批判冷酷功利的处世逻辑,为后文铺垫对比底色。后四句:“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转用秦西巴“放麑”典故。先叙述秦西巴因怜悯小鹿、私自放生,获中山君重用为太傅;“孤兽犹不忍”突出其仁善本性,与乐羊的残忍形成鲜明反差;“况以奉君终”则推导其对君主必能忠心耿耿。通过正反典故对照,诗人褒贬分明,以秦西巴的仁善反衬乐羊的冷酷,强化对仁德忠义的推崇,让批判与倡导的态度更显清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看似是对历史故事进行吟咏的咏史诗,实则是直击当时政治弊端的讽谕诗。清代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言其“刺武后宠用酷吏、滥施淫刑以肆意妄为”,精准道破了诗人创作的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余读陈子昂《感遇诗》,爱其词旨幽邃,音节豪宕,非当世词人所及。如丹砂空青,金膏水碧,虽近乏世用,而实物外难得自然之奇宝。……然亦恨其不精于理,而自托于仙佛之间以为高也。

宋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序》

# “世人拘目见“林居病时久“务光让天下“吾爱鬼谷子“临岐泣世道等《感遇诗》,皆蝉蜕翰墨畦径,读之使人有眼空四海、神游八极之兴。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元·方回《瀛奎律髓》:古体之祖。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须溪云:古诗唯《参同契》似先秦文,他如道家《生神章》《度人歌》,类欲少异世人者。此诗于音节犹不甚近,独刊落凡语,存之隐约,在建安后自为一家。虽未极畅达,如金如玉,概有其质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盖魏晋之后,惟此尚有步兵余韵,虽不得与宋齐诸子并论,然不可概以唐人。近世放加贬抑,似非笃论。

明胡应麟《诗薮》

# 子昂《感遇》,自为澹古窅眇之音,意多言外,旨无专属,不当逐句求之。又:《感遇》数诗,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分铢两,实远过之。俗人眼耳贱近贵远,不信也。又:子昂《感遇》诸诗,有似丹书者,有似《易》注者,有似咏史者,有似读《山海经》者,奇奥变化,莫可端倪,真又是一天地矣。又:《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各有至处,皆出前人之上。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正字《感遇》诸篇,以秀韵传其藻采,直追阮籍,是千载埙篪之奏,不可以乏风骨少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之意自别。……《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叠前》

下一篇:唐·冯延巳《抛球乐·酒罢歌余兴未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