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终日行":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
# 浮云终日行: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
"游子久不至":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 游子:此指李白。
"三夜频梦君":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
# 三夜频梦君:意谓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情亲见君意":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告归常局促":分别时你总是行色匆匆,
# 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告归:辞别。
"苦道来不易":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多风波":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
# 江湖多风波: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多风波:一作秋多风。
"舟楫恐失坠":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 楫:船桨、船。
"出门搔白首":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
# 出门搔白首: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若负平生志":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 若:一作苦。
"冠盖满京华":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
# 冠盖:指代达官。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
"斯人独憔悴":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 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网恢恢":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
# 孰云网恢恢: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 身:一作才。
"千秋万岁名":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
# 千秋万岁名: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寂寞身后事":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怀人诗。描绘了诗人频繁梦到李白,梦中李白告归时诉说路途艰难、出门时神态等情景,体现了诗人与李白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营造出一种担忧、无奈又愤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坎坷遭遇的同情,对其怀才不遇的不平,以及对现实中贤才被弃这一现象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诗人细致刻画了梦中李白告归时的神态、语言及动作。“局促”描绘其神态慌张,“苦道”突显路途艰辛,“搔白首”这一动作,生动展现出李白壮志未酬的失落与无奈,使李白的形象如在眼前。对比:“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将京城中满是高冠华盖的达官贵人,与李白的憔悴落魄进行鲜明对比。一边是权贵云集、荣华富贵,另一边是李白的孤独困苦、怀才不遇,反差强烈,突出李白的不幸遭遇,强化了诗人对现实不公的批判。直抒胸臆:“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诗人直接发出质问,谁说天道公平,为何李白到了老年反而遭受如此磨难。直接表达对李白遭遇的不平与愤慨,情感真挚强烈。虚实结合:诗中实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以及梦境中的情景,如梦中李白的言行、神态等;虚写李白的现实处境和遭遇,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加深了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开篇“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以浮云喻游子,此乃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李白在《送友人》中亦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句。天空中,浮云整日飘荡不息,可远方的友人却久久未能归来。漫长的等待里,诗人望眼欲穿。好在李白情谊深重,其魂魄仿佛频频入梦,慰藉着诗人满心的愁绪。“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组诗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互呼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二人虽身处异地,却心意相通、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感知到李白的心意,还是认为李白知晓自己的思念,皆是诗人将心比心,倾诉自己对老友的一片赤诚深情。“告归”之后的六句,细致描绘了梦中李白魂将离去前的情景:每次告别之际,李白总是神色局促,满是不舍,不愿就此离开,还屡屡满怀苦涩地诉说:“路途艰难,此番前来实在不易!江湖上风高浪急,真担心行船会失事沉没!”他出门之时,频频挠着满头白发,那模样仿佛因壮志未酬而满心怅恨。这六句之中,前两句刻画了李白不愿“告归”,依依惜别的神态;中间两句宛如李白“恐失坠”的内心倾诉,尽显其对路途艰险的担忧,以及历经坎坷的痛苦;最后两句则通过“出门”时的动作,将他壮志难酬的无尽心事展露无遗。如此细腻的描写,使得李白憔悴落寞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触手可及,令人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冠盖”之后的六句,着重抒发了诗人梦醒后,对李白坎坷遭遇的不平之情。瞧那京都长安,四处皆是身着高冠华服、乘坐华丽车马的达官显贵,然而,像李白这般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却独自困厄潦倒,形容憔悴,人生之路艰难重重。甚至在年近五十九岁,已然步入暮年之际,还被流放至夜郎,失去了宝贵的自由。这世间,哪有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公正?鲜明的对比,饱含深情的斥责,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以及对黑暗恶势力的强烈愤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尽管李白凭借卓越的诗才足以名垂千古,但生前却遭受这般悲惨境遇,即便身后声名远扬,可生前的孤寂凄凉又怎会改变?在这沉痛的喟叹之中,不仅蕴含着诗人对李白的高度赞誉与深厚同情,更寄托了自己一生坎坷、命运飘零的无尽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与前一首紧密呼应,恰似一脉相承的乐章。前诗开篇以“死别”之痛扣人心弦,此诗则以“身后”之叹收束全篇,二者浑然天成,如同一幅完整的画卷。从梦境的描绘来看,前诗叙述的是初次梦到李白的情景,梦境尚带着几分朦胧,给人以疑幻疑真之感;而此诗所写的是频繁梦及李白,梦中形象清晰可感,仿佛老友就真切地在眼前。就情感的侧重点而言,前诗更多地聚焦于李白当下的处境,流露出深切的关注与忧虑;此诗则将笔触延伸至李白的生平遭遇,满含着深深的同情。前诗那份忧惧之情,纯粹是为李白个人而发;此诗中的不平之意,不仅是对李白命运的愤慨,更融入了诗人自身的诸多感慨。两首诗皆围绕梦李白展开,题材一致却各有千秋,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这不仅彰显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诗歌艺术造诣,更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人世间至真、至诚、至深的情谊,令人动容。
# 王元美曰:余读刘越石“岂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二语,末尝不欷歔罢酒,至少陵此诗结语,辄黯然低徊久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蒋一梅曰:二诗情意亲切,千载而后,犹见李杜石交之谊。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宜田)又云:少陵《梦李白》诗,童而习之矣。及自作梦友诗,始益恍然于少陵语语是梦,非忆非怀。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
# 《梦李白》,惜片魂之往来,更历艰险,交道文心。备极曲折,此之谓“沉着”。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始干梦前之凄恻,卒于梦后之感慨:此以两篇为起讫也。“入梦”,明我忆;“频梦”,见君意。前写梦境迷离,后写梦语亲切;此以两篇为层次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钟云:“明我常相忆”、“情亲见君意”,是一片何等精神往来(“三夜”二句下)!钟云:述梦语,妙(“告归”二句下)。钟云:悲怨在“满”字、“独”字(“冠盖”二句下)。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刘辰翁曰:起语,千言万恨;次二句,人情鬼语,偏极苦味。“告归”六句,梦中宾主语具是。“冠盖”二句,语出情痛自别。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篇止云“人我梦”,又云“恐非平生魂”,时此云“情亲见君意”,则魂真来矣,更进一步。……而“江湖多风波”,所以答前章“无使蚊龙得”之语也。交情恳至,真有神魂往来。止云泣鬼神,犹浅。
明王嗣奭《杜臆》
# “行”字妙(首句下)。情至苦语,人不能道(“三夜”四句下)。竟说到身后矣,今人岂敢开此口(末二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刘须溪云:结极惨黯,情至语塞。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老杜《梦李白》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昌黎《答孟郊》诗:“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同一慨然;而古人交情,于此可见。
清马位《秋窗随笔》
# 吴曰:先垫一句,以取逆势(“浮云”句下)。人吴曰:再垫,再挺(“冠盖”句下)。吴曰:咏叹淫洗(“斯人”句下)。吴曰:此中删去几千百语,极沉郁悲痛之致(“孰云”二句下)。吴曰:逆接(“千秋”句下)。吴曰:致慨深远(末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下一篇:唐·杜甫《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