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ē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jīng
谿
bái
shí
chū
tiān
hán
hóng
shān
yuán
kōng
cuì
shī
湿
rén
xiāng
kàn
rěn
cǎn
dàn
cháo
píng
gèng
xié
shǒu
yuè
míng
zhōu
zhǔ
shēng

译文

荆溪的河水清澈,白色的石头显露出来,天气寒冷,红叶也变得稀少。走在这山路上,明明没有下雨,但那山间的雾气却让人衣服都被润湿了。我们互相凝望,都不忍心离别,此时暮色中的潮水显得格外平静而凄凉。说完话后,我们再次紧紧握手,明月高挂,照亮了河中的小洲和沙滩。

逐句剖析

"荆谿白石出":荆溪的河水清澈,白色的石头显露出来,

"天寒红叶稀":天气寒冷,红叶也变得稀少。

#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走在这山路上,明明没有下雨,

"空翠湿人衣":但那山间的雾气却让人衣服都被润湿了。

# 空翠: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相看不忍发":我们互相凝望,都不忍心离别,

"惨淡暮潮平":此时暮色中的潮水显得格外平静而凄凉。

# 惨淡:暗淡,悲惨凄凉。

"语罢更携手":说完话后,我们再次紧紧握手,

"月明洲渚生":明月高挂,照亮了河中的小洲和沙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阙题二首》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这组诗题材丰富,其一描绘冬日山间景致,通过荆溪、白石、红叶等意象,以细腻的白描和虚实相生手法,营造出清幽空灵氛围;其二刻画送别场景,用“不忍发”“更携手”等细节,展现出友人之间的不舍深情。从写作手法看,王维善用简洁笔触勾勒画面,情景交融,意味深长。从评价上,此组诗充分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厚情感与审美价值,是王维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第一首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不用华丽辞藻,简洁勾勒出荆溪水落石出、红叶稀疏的冬日景象,自然真切。寓情于景:次诗中“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将离别后的惆怅与不舍之情,融入到明月照沙洲的静谧之景中。

2. 分段赏析

“荆溪白石出”:炼字精妙,一个“出”字生动展现因天寒水浅,白石从溪水中显露的画面。诗人精准抓住初冬山溪特征,以简洁语言勾勒出溪水清浅、白石磷磷的景象,让读者如临其境,仿佛能看到溪水潺潺、白石错落的景致,极富画面感。“天寒红叶稀”:“天寒”点明时节特点,“稀”字形象描绘出红叶在寒冷天气中数量减少的状态。此句虽写红叶渐少,却无萧瑟之感,在王维细腻的笔触下,引发人们对美好秋色的遐想,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觉。“山路元无雨”:直白的表述为下句做铺垫,平淡中蕴含着转折的意味。看似简单的陈述,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疑惑的氛围,引导读者去探寻为何会有“湿人衣”的感觉。“空翠湿人衣”:运用通感等表现手法,“空翠”本是视觉感受,“湿”却是触觉感受,将无形的翠色具象化,仿佛能化作水滴沾湿衣裳。“湿”字用得极为巧妙,生动展现出山中翠色的浓郁、充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山林的清幽与生机,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 作品点评

《阙题二首》是王维诗作中的独特篇章。从文学地位看,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此组诗展现了他多样的创作题材,丰富了其诗歌创作体系。写作特色上,善用白描、虚实结合等手法,短短几句便勾勒出鲜明画面,且情景交融自然。首诗绘景清新明丽,迥异于其部分清冷之作,情感积极健康,充满生机;次诗借细节与景语,将离别之情表达得真挚深沉。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诗中有画”的特质在此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山水诗、送别诗的创作,在营造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珣《渔歌子》

下一篇:唐·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