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īng
chē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chē
lín
lín
xiāo
xiāo
xíng
rén
gōng
jiàn
zài
yāo
niáng
zǒu
xiāng
sòng
chén
āi
jiàn
xián
yáng
qiáo
qiān
dùn
lán
dào
shēng
zhí
shàng
gān
yún
xiāo
dào
páng
guò
zhě
wèn
xíng
rén
háng
rén
dàn
yún
diǎn
háng
pín
huò
cóng
shí
běi
fáng
biàn
便
zhì
shí
西
yíng
tián
shí
zhèng
guǒ
tóu
guī
lái
tóu
bái
huán
shù
biān
biān
tíng
liú
xuè
chéng
hǎi
shuǐ
huáng
kāi
biān
wèi
jūn
wén
hàn
jiā
shān
dōng
èr
bǎi
zhōu
qiān
cūn
wàn
luò
shēng
jīng
zòng
yǒu
jiàn
chú
shēng
lǒng
dōng
西
kuàng
qín
bīng
nài
zhàn
bèi
quǎn
zhǎng
zhě
suī
yǒu
wèn
gǎn
shēn
hèn
qiě
jīn
nián
dōng
wèi
xiū
guān
西
xiàn
guān
suǒ
shuì
cóng
chū
xìn
zhī
shēng
nán
è
fǎn
shì
shēng
hǎo
shēng
yóu
jià
lín
shēng
nán
mái
suí
bǎi
cǎo
jūn
jiàn
qīng
hǎi
tóu
lái
bái
rén
shōu
xīn
guǐ
fán
yuān
jiù
guǐ
tiān
yīn
shī
湿
shēng
jiū
jiū

译文

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逐句剖析

"车辚辚":大路上车轮滚滚,

# 辚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马萧萧":战马嘶叫,

#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

# 行: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娘妻子走相送":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

# 走:奔跑。,耶娘:一作:爷娘。

"尘埃不见咸阳桥":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牵衣顿足拦道哭":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 干云霄:冲犯云霄。干:冲。

"道旁过者问行人":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

#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行人但云点行频":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 点行频: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但云:只说。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

# 或从十五北防河:“或从”句: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即屯田。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

#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归来头白还戍边":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

#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句:边庭,一作“边亭”,即边疆。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

# 汉家山东二百州:“汉家”句: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唐代函谷关以东共二百十七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千村万落生荆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 千村万落生荆杞:千村”句: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

"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 禾生陇亩无东西:“禾生”句: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陇亩,田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

# 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况复:更何况。

"被驱不异犬与鸡":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长者虽有问":尽管长辈有疑问,

#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役夫敢申恨":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

# 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申恨,诉说怨恨。

"且如今年冬":就像今年冬天,

# 且如:就如。

"未休关西卒":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 关西卒: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急索租":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

# 县官:官府。

"租税从何出":租税从哪里出?

"信知生男恶":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

# 信知:确实知道。

"反是生女好":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

# 犹得嫁比邻:还能够嫁给同乡。得,能够。比邻,同乡。

"生男埋没随百草":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君不见":你没看见,

"青海头":在那青海的边上,

# 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古来白骨无人收":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

# 烦冤:愁烦冤屈。

"天阴雨湿声啾啾":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兵车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名篇。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自然分为两段:首段以白描手法描绘送别的惨状,属于纪事;次段通过征夫的血泪倾诉,属于纪言。此诗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借征夫对过者的答话,倾诉百姓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时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全诗寓深情于叙事之中,叙述次序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在变化开阖中尽显井然之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来存在两种解读视角。其一认为诗中矛头指向唐玄宗对吐蕃的军事行动(见单复《读杜诗愚得》卷一)。《杜臆》亦佐证此说:"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当为天宝中年所作。"考诸史实,唐王朝当时对西南诸族持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讨南诏蛮,于泸南遭遇惨败。时仲通率八万大军出征,竟折损六万士卒,仅自身侥幸脱逃。杨国忠却掩盖败绩,反奏报军功,朝廷遂下令在两京及河南北大规模征兵进击南诏。民众皆知云南瘴疠横行,尚未接战便已有十之八九士卒病死,无人肯应募从军。杨国忠竟派遣御史分道抓捕壮丁,以枷锁押送军营。于是出征者愁绪怨愤,父母妻儿送别时,哭声震动四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诗作旨在揭露天宝十载(751年)唐玄宗对南诏的征讨,时逢杨国忠专权蔽日,虚报军情致使民怨鼎沸(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事实上,两种说法均能与诗中"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惨烈景象相互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杜甫的《兵车行》打破乐府古题束缚,缘事而发自创新题,以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展现百姓苦难。诗以突兀而起的白描开篇,用浓墨重彩的笔触瞬间铺开震撼人心的送别场景,作为杜诗名篇,《兵车行》深刻揭露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艺术上,诗人激越深沉的情感贯穿始终,焦虑忧思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次序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开合自如而井然有序。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车辚辚,马萧萧”的听觉冲击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兵车轰鸣、战马嘶鸣的紧张场景。“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视觉描写,勾勒出被征发者仓促武装的状态。诗人以“耶娘妻子走相送”的全景式画面,展现老弱妇幼追奔呼号的惨状,“走”字既写行动之急,更透露出家庭支柱被强征的猝不及防。“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的叠加,将送行者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复杂情感推向极致。“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夸张描写,从空间上强化了征行队伍的庞大与压迫感,而“哭声直上干云霄”则以声浪冲破云霄的意象,完成对生离死别场景的终极渲染。思想内核:这一段通过视听交织的叙事手法,将个体家庭的悲剧升华为时代性的灾难图景。诗人以“诗史”笔法记录下天宝年间“连枷送诣军所”的真实历史场景,为后文征夫的血泪控诉奠定了现实基础。第二段前半:叙事结构:“道旁过者问行人”一句,巧妙实现从场景描写到人物对话的转场。“行人但云点行频”直接点出全诗“诗眼”——频繁征兵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的个体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对比,揭露兵役制度对生命的摧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则将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以“流血成海水”的惨烈意象,控诉开边政策的非人道性。诗人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从个体遭遇推及“汉家山东二百州”的普遍荒芜。“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衰败景象与“纵有健妇把锄犁”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战争对农业经济的毁灭性打击。“被驱不异犬与鸡”的比喻,将征夫的悲惨境遇推向极致,暗含对统治者视民如草芥的愤慨。第二段中后:情感递进:“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的问答,揭示出征夫在高压统治下敢怒不敢言的心理状态。“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的现实困境,与“县官急索租”的横征暴敛形成双重压迫。“租税从何出”的反问,以朴素的逻辑直指统治阶层的荒谬——在壮丁尽征、田园荒芜的情况下,仍强索赋税,将百姓逼入绝境。社会批判:“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反常感慨,颠覆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深刻反映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与对社会伦理的摧毁。“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对比,以白描手法写出战争对生命的吞噬,语言平实却饱含血泪。末段:意象营造:“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场景转换,将读者的视野从现实苦难引向历史纵深。“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苍茫与“白骨露于野”的阴森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凄厉鬼啸,则从听觉上强化了死亡的恐怖氛围。“天阴雨湿声啾啾”的结尾,以自然环境的萧瑟映衬战争的永恒创伤,形成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3. 作品点评

《兵车行》是杜甫的传世名篇,向为后世所重。此诗深刻揭露唐玄宗时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现实,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诉诸笔端,具有沉郁厚重的思想内蕴。艺术上尤见功力:作为叙事诗,前半幅的描写叙述与后半段的代人言志浑然一体,诗人忧民忧世的深挚情感贯穿始终,其焦虑焦灼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叙述结构上,笔势起伏而前后呼应,开合有度却脉络井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曲折穿漏不直,亦有宾主。借“秦人”口中带出,以所见者包举所不及见者也(“况复秦兵”二句下)。篇中逐层相接,累累珠贯,弊中国以徼边功,农桑废而赋敛益急,不待禄山作逆,山东已有土崩之势矣。况畿辅根本亦空虚如是,一朝有事,谁与守耶?借汉喻唐,借山东以切关西,尤得体。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一

# 诗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

# 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杜集多用经书语,如“车辚辚,马萧萧”,未尝外入一字……皆浑然严重,如天陛赤墀,植璧鸣玉,法度森锵。

宋黄彻《巩溪诗话》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馀,始知此语之信,……”虽“字、“敢”字,曲尽事情。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 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例如见。张王欲以拙胜,所谓差之厘毫;温李欲以巧胜,所谓谬以千里。……杜《兵车》、《丽人》、《王孙》等篇,正祖汉、魏,行以唐调耳。

明胡应麟《诗薮》

# 此诗已经物色,其尤妙在转韵处磊落顿挫,曲折条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首段作乐府语,不嫌直率。“且如今冬”二句,应“开边未已”来;“县官急索”二句,应“村落生荆杞”来。

明末清初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

# 语杂歌瑶,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引吴逸一

# 声调自古乐府来,笔法古峭,质而有文。从行人口中说出,是风人遗格。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引俞犀月先生

# 句有长短,一团气力。“长者虽有问”数句作缓语,一间急势。末用惨急调,收得陡。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周甸曰: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响节奏,骎骎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裨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是为乐府创体,实乃乐府正宗。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是唐诗史,亦古乐府。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乃风人遗格。叙起一片惨景,笔势如风潮骤涌,不可迫视(“车辚辚”四句下)。三字一吞声,小顿下再说起(“行人但云”句下)。一篇微旨(“武皇开边”句下)。善作反衬(“纵有健妇”句下)。又作一折(“长者虽有问”句下)。痛绝语(“生女犹得”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若《桃竹杖引》,特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也。必求其至,《兵车行》为杜集乐府首篇,具长短音节,拍拍入神,在《桃竹杖引》之上。

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

#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里头”、“纵有健妇把锄犁”,合之五古《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诸诗,见唐世府兵之弊,家家抽丁远戍,烟户一空,少陵所以为诗史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杜公歌行妙处,与汉魏古诗异曲同工,如此篇可谓绝诣矣。

清曾国藩、吴汝纶《十八家诗钞评点》引张廉卿

# 此诗序南征之苦,设为役夫问答之词,“君不闻”已下,言征戍之苦,海内骚骚,不独南征一役为然,故曰“役夫敢申恨”也。“且如”以下,言土著之民,亦不堪赋役,不独征人也。“君不见”以下,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右,其词哀怨而不迫如此。曰“君不闻”“君不见”,有诗人呼祈父之意焉。是时国忠方贵盛,未敢斥言之,杂举河陇之事,错互其词,若不为南诏而发者,此作者之深意也。

明末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

# 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清高宗敕《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