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大路上车轮滚滚,
# 辚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马萧萧":战马嘶叫,
#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
# 行: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娘妻子走相送":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
# 走:奔跑。,耶娘:一作:爷娘。
"尘埃不见咸阳桥":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牵衣顿足拦道哭":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 干云霄:冲犯云霄。干:冲。
"道旁过者问行人":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
#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行人但云点行频":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 点行频: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但云:只说。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
# 或从十五北防河:“或从”句: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即屯田。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
#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归来头白还戍边":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
#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句:边庭,一作“边亭”,即边疆。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
# 汉家山东二百州:“汉家”句: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唐代函谷关以东共二百十七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千村万落生荆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 千村万落生荆杞:千村”句: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
"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 禾生陇亩无东西:“禾生”句: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陇亩,田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
# 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况复:更何况。
"被驱不异犬与鸡":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长者虽有问":尽管长辈有疑问,
#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役夫敢申恨":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
# 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申恨,诉说怨恨。
"且如今年冬":就像今年冬天,
# 且如:就如。
"未休关西卒":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 关西卒: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急索租":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
# 县官:官府。
"租税从何出":租税从哪里出?
"信知生男恶":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
# 信知:确实知道。
"反是生女好":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
# 犹得嫁比邻:还能够嫁给同乡。得,能够。比邻,同乡。
"生男埋没随百草":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君不见":你没看见,
"青海头":在那青海的边上,
# 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古来白骨无人收":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
# 烦冤:愁烦冤屈。
"天阴雨湿声啾啾":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杜甫的《兵车行》打破乐府古题束缚,缘事而发自创新题,以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展现百姓苦难。诗以突兀而起的白描开篇,用浓墨重彩的笔触瞬间铺开震撼人心的送别场景,作为杜诗名篇,《兵车行》深刻揭露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艺术上,诗人激越深沉的情感贯穿始终,焦虑忧思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次序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开合自如而井然有序。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车辚辚,马萧萧”的听觉冲击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兵车轰鸣、战马嘶鸣的紧张场景。“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视觉描写,勾勒出被征发者仓促武装的状态。诗人以“耶娘妻子走相送”的全景式画面,展现老弱妇幼追奔呼号的惨状,“走”字既写行动之急,更透露出家庭支柱被强征的猝不及防。“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的叠加,将送行者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复杂情感推向极致。“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夸张描写,从空间上强化了征行队伍的庞大与压迫感,而“哭声直上干云霄”则以声浪冲破云霄的意象,完成对生离死别场景的终极渲染。思想内核:这一段通过视听交织的叙事手法,将个体家庭的悲剧升华为时代性的灾难图景。诗人以“诗史”笔法记录下天宝年间“连枷送诣军所”的真实历史场景,为后文征夫的血泪控诉奠定了现实基础。第二段前半:叙事结构:“道旁过者问行人”一句,巧妙实现从场景描写到人物对话的转场。“行人但云点行频”直接点出全诗“诗眼”——频繁征兵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的个体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对比,揭露兵役制度对生命的摧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则将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以“流血成海水”的惨烈意象,控诉开边政策的非人道性。诗人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从个体遭遇推及“汉家山东二百州”的普遍荒芜。“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衰败景象与“纵有健妇把锄犁”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战争对农业经济的毁灭性打击。“被驱不异犬与鸡”的比喻,将征夫的悲惨境遇推向极致,暗含对统治者视民如草芥的愤慨。第二段中后:情感递进:“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的问答,揭示出征夫在高压统治下敢怒不敢言的心理状态。“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的现实困境,与“县官急索租”的横征暴敛形成双重压迫。“租税从何出”的反问,以朴素的逻辑直指统治阶层的荒谬——在壮丁尽征、田园荒芜的情况下,仍强索赋税,将百姓逼入绝境。社会批判:“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反常感慨,颠覆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深刻反映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与对社会伦理的摧毁。“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对比,以白描手法写出战争对生命的吞噬,语言平实却饱含血泪。末段:意象营造:“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场景转换,将读者的视野从现实苦难引向历史纵深。“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苍茫与“白骨露于野”的阴森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凄厉鬼啸,则从听觉上强化了死亡的恐怖氛围。“天阴雨湿声啾啾”的结尾,以自然环境的萧瑟映衬战争的永恒创伤,形成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3. 作品点评
《兵车行》是杜甫的传世名篇,向为后世所重。此诗深刻揭露唐玄宗时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现实,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诉诸笔端,具有沉郁厚重的思想内蕴。艺术上尤见功力:作为叙事诗,前半幅的描写叙述与后半段的代人言志浑然一体,诗人忧民忧世的深挚情感贯穿始终,其焦虑焦灼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叙述结构上,笔势起伏而前后呼应,开合有度却脉络井然。
# 曲折穿漏不直,亦有宾主。借“秦人”口中带出,以所见者包举所不及见者也(“况复秦兵”二句下)。篇中逐层相接,累累珠贯,弊中国以徼边功,农桑废而赋敛益急,不待禄山作逆,山东已有土崩之势矣。况畿辅根本亦空虚如是,一朝有事,谁与守耶?借汉喻唐,借山东以切关西,尤得体。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一
# 诗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
# 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杜集多用经书语,如“车辚辚,马萧萧”,未尝外入一字……皆浑然严重,如天陛赤墀,植璧鸣玉,法度森锵。
宋黄彻《巩溪诗话》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馀,始知此语之信,……”虽“字、“敢”字,曲尽事情。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 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例如见。张王欲以拙胜,所谓差之厘毫;温李欲以巧胜,所谓谬以千里。……杜《兵车》、《丽人》、《王孙》等篇,正祖汉、魏,行以唐调耳。
明胡应麟《诗薮》
# 此诗已经物色,其尤妙在转韵处磊落顿挫,曲折条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首段作乐府语,不嫌直率。“且如今冬”二句,应“开边未已”来;“县官急索”二句,应“村落生荆杞”来。
明末清初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
# 语杂歌瑶,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引吴逸一
# 声调自古乐府来,笔法古峭,质而有文。从行人口中说出,是风人遗格。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引俞犀月先生
# 句有长短,一团气力。“长者虽有问”数句作缓语,一间急势。末用惨急调,收得陡。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周甸曰: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响节奏,骎骎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裨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是为乐府创体,实乃乐府正宗。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是唐诗史,亦古乐府。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乃风人遗格。叙起一片惨景,笔势如风潮骤涌,不可迫视(“车辚辚”四句下)。三字一吞声,小顿下再说起(“行人但云”句下)。一篇微旨(“武皇开边”句下)。善作反衬(“纵有健妇”句下)。又作一折(“长者虽有问”句下)。痛绝语(“生女犹得”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若《桃竹杖引》,特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也。必求其至,《兵车行》为杜集乐府首篇,具长短音节,拍拍入神,在《桃竹杖引》之上。
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
#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里头”、“纵有健妇把锄犁”,合之五古《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诸诗,见唐世府兵之弊,家家抽丁远戍,烟户一空,少陵所以为诗史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杜公歌行妙处,与汉魏古诗异曲同工,如此篇可谓绝诣矣。
清曾国藩、吴汝纶《十八家诗钞评点》引张廉卿
# 此诗序南征之苦,设为役夫问答之词,“君不闻”已下,言征戍之苦,海内骚骚,不独南征一役为然,故曰“役夫敢申恨”也。“且如”以下,言土著之民,亦不堪赋役,不独征人也。“君不见”以下,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右,其词哀怨而不迫如此。曰“君不闻”“君不见”,有诗人呼祈父之意焉。是时国忠方贵盛,未敢斥言之,杂举河陇之事,错互其词,若不为南诏而发者,此作者之深意也。
明末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
# 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清高宗敕《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