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o
tóng
yuán
wài
shěn
yán
guò
lǐng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1
tiān
cháng
kuò
lǐng
tóu
fēn
guó
jiā
jiàn
bái
yún
luò
fēng
guāng
suǒ
chóng
shān
zhàng
kān
wén
nán
zhǎng
hǎi
rén
chù
běi
wàng
héng
yáng
yàn
qún
liǎng
jiāng
shān
wàn
shí
chóng
shèng
míng
jūn

译文

天地辽阔在岭头与故乡分隔,离开国都家乡只见悠悠白云。洛水之畔的风光像什么呢,岭南崇山的瘴疠之气不忍听闻。向南漂泊在南海不知人在何处,向北眺望衡阳见大雁有几群。故乡与此地相隔万余里江山,什么时候能再次拜见圣明君主。

逐句剖析

"天长地阔岭头分":天地辽阔在岭头与故乡分隔,

# 分:指岭南皆蛮荒之地,实与内地不同。

"去国离家见白云":离开国都家乡只见悠悠白云。

# 去国:离开京都。

"洛浦风光何所似":洛水之畔的风光像什么呢,

# 风光何所似:一作肝肠无用说。,洛浦:洛水之滨。

"崇山瘴疠不堪闻":岭南崇山的瘴疠之气不忍听闻。

# 瘴疠:流行于亚热带山林潮湿地区的传染病。

"南浮涨海人何处":向南漂泊在南海不知人在何处,

# 人:一作鸢。,涨海:古海名,相当于现在我国南部的南海以及爪哇海一带。

"北望衡阳雁几群":向北眺望衡阳见大雁有几群。

# 衡阳:地名,属湖南省。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峰不过。后以衡阳雁断比喻音信阻隔。

"两地江山万余里":故乡与此地相隔万余里江山,

"何时重谒圣明君":什么时候能再次拜见圣明君主。

# 圣明:指皇帝,封建时代称颂皇帝的套词。,谒:拜见,晋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流放途中过五岭后所作的七言律诗,寄赠友人杜审言。诗歌前两联以细腻笔触勾勒边地荒芜之景,极写旅途艰辛,引发诗人对生死无常、今昔巨变的怅惘慨叹;后两联触景生情,将羁旅漂泊的不舍、怀乡念国的愁绪,与仕途失意的愤懑融为一体,情感悲怆而豪迈。全诗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以雄厚笔力、精工之语,生动展现出边地风貌与内心波澜。诗人摒弃谄媚之态,直抒胸臆,真挚深沉地表达思国怀乡之情,在情景交融中尽显唐诗风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沈佺期与杜审言因牵涉张易之兄弟案,双双遭受流贬。沈佺期远谪驩州(今越南义安省荣市),杜审言则被贬往峰州(辖境涵盖今越南富寿省东南部与河西省西北部)。在前往贬所的艰难行程中,沈佺期途经大庾岭时,有感于与友人相似的命运遭际,特作此诗寄赠。因二人并未同行,故以“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为题,寄托跨越千里的共情与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诗人在贬谪路上,感慨天地辽阔在岭头与故乡分隔,看到白云引发思乡之情。将洛浦美好风光与岭南的瘴疠之地对比,又写自己在南海漂泊不知身处何方,只能北望衡阳雁群。体现了被贬的哀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期盼重谒圣君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将洛阳洛水之畔的美好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环境作对比,突出被贬之地的荒僻恶劣,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哀怨。

3. 分段赏析

诗歌首联紧扣“过岭”主题。“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生动描绘了诗人翻越大庾岭时的所见所感。从长安启程,历经长途奔波后,诗人终于抵达大庾岭巅,极目远眺,天地辽阔、苍茫无尽。然而这座山岭恰似一道天然界限,越岭之后便是风土迥异的“蛮荒”之地。触景生情,“去国离家”的惆怅涌上心头,顿生即将成为“异域之人”的慨叹,自己宛如天际那飘荡的白云,前路未卜,不知归处。“见云白”成为诗人对岭南的初印象,借由我国古典诗歌中“白云”与“游子”的意象关联,如“浮云游子意”般,诗人以清新自然之景,寄托了浓郁深沉的游子情思。颔联以巧妙的对比手法,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深切表达出思国怀乡之情。诗人一边追忆家乡的秀丽风光,一边想象崇山之中令人畏惧的湿热瘴气,往昔的美好与当下的忧虑相互映照,思乡之苦、离国之愁愈发浓烈,尽显悲戚之情。颔联紧承“去国离家”的愁绪,上句饱含对京洛风物的深切眷恋,下句倾诉身处大庾岭头时的复杂心绪。“洛浦”代指唐东都洛阳,在武则天主政时,诗人常随侍武后及群臣于洛阳。作为繁华的东都,洛阳的盛景令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此刻立于大庾岭巅,即将踏入瘴气萦绕的南境,诗人心中满是生死未卜的惶惑,以及今昔巨变的慨叹。颈联笔锋一转,转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前句牵挂杜审言,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南海风急浪涌,不知你是否安然渡过,是否已顺利抵达峰州?后句“北望”既似自叹,又似与友隔空对话:鸿雁南飞至衡阳便不再前行,春日一到便可北返故乡。言外之意是,自己与友人还不如鸿雁,只能继续南行,归期渺茫。“几群”二字意味深长,鸿雁尚知结伴而行,而自己与友人却天各一方、形单影只,若能如雁群相伴该有多好!此句借景抒情,将难以言说的孤寂与对杜审言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发盼赦归京的殷切心愿。“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诗人道出长安与岭南流放之地虽山水迢迢、相隔万里,却无法阻隔他对君王的拳拳忠心。字里行间,满是对再度侍奉明君的深切期盼。此联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既将对君王的忠诚展露无遗,又全无谄媚讨好之态。当将此联与全诗各联一同品读,诗人的境遇之艰与情感之诚,令人不禁心生悲悯。沈佺期的七律向来以高华典重著称,但这首诗却别具一格,全然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正如《载酒园诗话又编》所言,它尽显“朴厚自是初唐风气”。《围炉诗话》亦评论:“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宫廷走入南荒,生活境遇与心境都发生巨大转变,也正因如此,方能创作出这般真挚动人、气韵流转的佳作,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文学瑰宝。

4. 作品点评

沈佺期的七律,向来以辞藻华美、典重端庄著称,然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与那些为应承帝王旨意而作的诗篇截然不同。它摒弃了华丽雕琢的辞藻,尽显“朴厚自是初唐风气”的古朴韵味。诗人历经从北方宫廷到南荒流放的巨大转变,生活环境的更迭与内心世界的震荡相互交织,在这般心境与境遇的碰撞之下,方才创作出这首情感真挚浓烈、行文自然流畅的动人诗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四(句)欲告诉过岭苦趣,三(句)忽折笔反先致问都下,后来唐家三百年诗人如山,但学得此一折笔者,便自雄视一世,鼎垂千年去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选批唐诗》

# 如海波平定,无毂纹。三四蝉连无迹,束近拙。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交情在“遥同”二字,前六句字字是遥同,却不明说,第七句明说反浅。

明蒋一葵《唐诗直解》

# 题中“遥”字妙。三“何”字是瑕,不可效之。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不著景物,写送清空,初唐唯此一篇。

明邢昉《唐风定》

# 预愁见耳,先写闻,更惨栗(“崇山瘴疠”句下)。

《唐体馀编》

# 事本失意,诗亦悲凉,写“遥同”无痕。

清屈复《唐诗成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送路》

下一篇: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