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阔岭头分":天地辽阔在岭头与故乡分隔,
# 分:指岭南皆蛮荒之地,实与内地不同。
"去国离家见白云":离开国都家乡只见悠悠白云。
# 去国:离开京都。
"洛浦风光何所似":洛水之畔的风光像什么呢,
# 风光何所似:一作肝肠无用说。,洛浦:洛水之滨。
"崇山瘴疠不堪闻":岭南崇山的瘴疠之气不忍听闻。
# 瘴疠:流行于亚热带山林潮湿地区的传染病。
"南浮涨海人何处":向南漂泊在南海不知人在何处,
# 人:一作鸢。,涨海:古海名,相当于现在我国南部的南海以及爪哇海一带。
"北望衡阳雁几群":向北眺望衡阳见大雁有几群。
# 衡阳:地名,属湖南省。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峰不过。后以衡阳雁断比喻音信阻隔。
"两地江山万余里":故乡与此地相隔万余里江山,
"何时重谒圣明君":什么时候能再次拜见圣明君主。
# 圣明:指皇帝,封建时代称颂皇帝的套词。,谒:拜见,晋见。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诗人在贬谪路上,感慨天地辽阔在岭头与故乡分隔,看到白云引发思乡之情。将洛浦美好风光与岭南的瘴疠之地对比,又写自己在南海漂泊不知身处何方,只能北望衡阳雁群。体现了被贬的哀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期盼重谒圣君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将洛阳洛水之畔的美好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环境作对比,突出被贬之地的荒僻恶劣,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哀怨。
3. 分段赏析
诗歌首联紧扣“过岭”主题。“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生动描绘了诗人翻越大庾岭时的所见所感。从长安启程,历经长途奔波后,诗人终于抵达大庾岭巅,极目远眺,天地辽阔、苍茫无尽。然而这座山岭恰似一道天然界限,越岭之后便是风土迥异的“蛮荒”之地。触景生情,“去国离家”的惆怅涌上心头,顿生即将成为“异域之人”的慨叹,自己宛如天际那飘荡的白云,前路未卜,不知归处。“见云白”成为诗人对岭南的初印象,借由我国古典诗歌中“白云”与“游子”的意象关联,如“浮云游子意”般,诗人以清新自然之景,寄托了浓郁深沉的游子情思。颔联以巧妙的对比手法,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深切表达出思国怀乡之情。诗人一边追忆家乡的秀丽风光,一边想象崇山之中令人畏惧的湿热瘴气,往昔的美好与当下的忧虑相互映照,思乡之苦、离国之愁愈发浓烈,尽显悲戚之情。颔联紧承“去国离家”的愁绪,上句饱含对京洛风物的深切眷恋,下句倾诉身处大庾岭头时的复杂心绪。“洛浦”代指唐东都洛阳,在武则天主政时,诗人常随侍武后及群臣于洛阳。作为繁华的东都,洛阳的盛景令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此刻立于大庾岭巅,即将踏入瘴气萦绕的南境,诗人心中满是生死未卜的惶惑,以及今昔巨变的慨叹。颈联笔锋一转,转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前句牵挂杜审言,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南海风急浪涌,不知你是否安然渡过,是否已顺利抵达峰州?后句“北望”既似自叹,又似与友隔空对话:鸿雁南飞至衡阳便不再前行,春日一到便可北返故乡。言外之意是,自己与友人还不如鸿雁,只能继续南行,归期渺茫。“几群”二字意味深长,鸿雁尚知结伴而行,而自己与友人却天各一方、形单影只,若能如雁群相伴该有多好!此句借景抒情,将难以言说的孤寂与对杜审言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发盼赦归京的殷切心愿。“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诗人道出长安与岭南流放之地虽山水迢迢、相隔万里,却无法阻隔他对君王的拳拳忠心。字里行间,满是对再度侍奉明君的深切期盼。此联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既将对君王的忠诚展露无遗,又全无谄媚讨好之态。当将此联与全诗各联一同品读,诗人的境遇之艰与情感之诚,令人不禁心生悲悯。沈佺期的七律向来以高华典重著称,但这首诗却别具一格,全然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正如《载酒园诗话又编》所言,它尽显“朴厚自是初唐风气”。《围炉诗话》亦评论:“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宫廷走入南荒,生活境遇与心境都发生巨大转变,也正因如此,方能创作出这般真挚动人、气韵流转的佳作,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文学瑰宝。
4. 作品点评
沈佺期的七律,向来以辞藻华美、典重端庄著称,然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与那些为应承帝王旨意而作的诗篇截然不同。它摒弃了华丽雕琢的辞藻,尽显“朴厚自是初唐风气”的古朴韵味。诗人历经从北方宫廷到南荒流放的巨大转变,生活环境的更迭与内心世界的震荡相互交织,在这般心境与境遇的碰撞之下,方才创作出这首情感真挚浓烈、行文自然流畅的动人诗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四(句)欲告诉过岭苦趣,三(句)忽折笔反先致问都下,后来唐家三百年诗人如山,但学得此一折笔者,便自雄视一世,鼎垂千年去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选批唐诗》
# 如海波平定,无毂纹。三四蝉连无迹,束近拙。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交情在“遥同”二字,前六句字字是遥同,却不明说,第七句明说反浅。
明蒋一葵《唐诗直解》
# 题中“遥”字妙。三“何”字是瑕,不可效之。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不著景物,写送清空,初唐唯此一篇。
明邢昉《唐风定》
# 预愁见耳,先写闻,更惨栗(“崇山瘴疠”句下)。
《唐体馀编》
# 事本失意,诗亦悲凉,写“遥同”无痕。
清屈复《唐诗成法》
上一篇:唐·贾岛《送路》
下一篇: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