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qún
shān
wàn
jīng
mén
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tái
lián
shuò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huà
xǐ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
huán
pèi
kōng
guī
yuè
hún
qiān
zǎi
zuò
fēn
míng
yuàn
hèn
zhōng
lùn

译文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逐句剖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

#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

# 朔漠:北方的沙漠。,连:通,到。,紫台:汉宫,紫宫,宫廷。,去:离开。

"独留青冢向黄昏":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

#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省识:旧识。省:曾经。

"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 月夜:一作夜月。,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

# 胡语:胡音。

"分明怨恨曲中论":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 怨恨曲中论: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怨:一作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由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创作。此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开篇首联,诗人以雄浑笔力描绘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之景,点出昭君村位置。颔联简短有力地概括昭君一生悲剧。颈联深入刻画其身世家国之情。尾联借琵琶曲调点明“哀怨”主题。全诗以怀古诗的手法,既对昭君凄凉身世与壮志未酬深表同情,又寄寓自身仕途失意、颠沛流离之感,借昭君去国之怨抒发自己家国故土之思,充分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借古抒怀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自夔州启程出三峡前往江陵。一路上,他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以及武侯祠等诸多古迹。面对这些承载历史的遗迹,杜甫对往昔的才士、国色、英雄与名相满怀崇敬之情,感慨万千,遂创作了《咏怀古迹五首》,借由诗篇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怀。而这一首,便是该组诗中的第三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评议,抒发内心复杂情感。杜甫聚焦王昭君身世,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她凄凉坎坷的一生。王昭君远嫁塞外,未能实现心中抱负,杜甫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同时,诗人借王昭君的经历,巧妙融入自身情感。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四处漂泊,他在诗中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将个人理想的难以实现、人生的诸多感慨以及内心的悲哀都融入对王昭君的咏叹之中。整首诗语言简洁却极具表现力,读来气势雄浑,诗人营造出的意境深邃悠远,让读者在品味昭君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诗中借王昭君远嫁塞外的悲剧,表面写昭君的不幸遭遇,实则暗讽唐王朝统治者的昏庸。汉元帝仅凭图画选妃致使昭君远嫁,映射出唐朝统治者不能明辨人才、埋没贤才的现实,借古事对当下朝政进行批判与反思。烘托: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雄浑壮阔的山川奔赴荆门山之景,以宏大磅礴的自然景象为昭君村的出现营造背景,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来烘托昭君的不凡,使昭君的形象在壮丽山河的映衬下更为突出,凸显出她身世的悲凉与命运的跌宕。用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借鉴南朝江淹《恨赋》里“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的典故。但杜甫将其拓展深化,用更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昭君一生远嫁塞外的悲剧命运,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虚实结合:“环佩空归夜月魂”一句,“环佩”是实写昭君佩戴的饰物,象征她的身份;“空归夜月魂”则是虚写,想象昭君死后魂魄在月夜回归故乡的情景。虚与实相互交织,进一步渲染出昭君对故土的眷恋和身死异乡的哀怨,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幽远。以景结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千载流传、弹奏胡音的琵琶曲来抒发昭君的怨恨之情。以琵琶曲这一景象结尾,将昭君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融入到悠悠的琵琶声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让全诗的“怨恨”主题得以升华。

3. 分段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创作。彼时杜甫身处夔州白帝城,此地地势高,他站在此处东望,虽远隔数百里无法望见昭君村,却凭借丰富想象力,构思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壮阔开篇。首联中,一个“赴”字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展现,以磅礴之势引出昭君村,此起笔极具不凡。不过,这大气的起句与小小的昭君村形成对照,引发了诸多评论家不同见解。有人认为这般气象只适用于生长英雄之地,用在此处不协调;但也有人觉得,杜甫正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来烘托昭君,使其“惊天动地”,更显郑重。“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聚焦昭君本人。短短两句,借南朝江淹《恨赋》之意,却在思想深度与内容丰富度上远超原作。“连”字勾勒出塞外之景,“向”字饱含思汉之心。紫台与朔漠,道尽昭君离别汉宫远嫁匈奴,在异国的艰难生活;青冢与黄昏,营造出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沉重氛围,“黄昏”在此似更偏向空间概念,那广袤的大漠与黄昏天幕,却无法吞噬昭君的青冢。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进一步深化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揭示汉元帝昏庸,仅凭图画选妃,致使昭君远嫁塞外;环佩句则描绘出昭君即便身死塞外,魂灵仍在月夜归乡的情景。南宋姜夔在《疏影》中对“环佩空归夜月魂”进一步拓展,让昭君化身梅花,幽美动人。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琵琶这一胡人乐器,以及诸多与昭君相关的琵琶曲,点明全诗“怨恨”主题。昭君的怨恨,既有对元帝不识的怨,更有远嫁异域对故土的无尽思念,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乡土与祖国深厚情感的凝聚。杜甫创作此诗,名为《咏怀古迹》,实则借昭君之事寄托自身情感。当时杜甫漂泊西南,远离故乡洛阳,处境与昭君相似。借昭君思念故土、夜月魂归之形象,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使全诗情感更为深沉、意蕴更为悠长。

4. 作品点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为杜甫所作。诗人纵观王昭君的一生,她生于繁华的中原名邦,最终却香消玉殒于塞外荒漠。背井离乡的哀怨,深沉而又难以尽述。于是,诗人以咏叹昭君村为切入点,借怀念王昭君,将自身复杂的情感娓娓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昭君村》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亦佳句。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刘云:起得磊落(“群山万壑”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吴云: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钟、谭求深而不能探此,恐非网珊瑚手。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徐常吉曰:“画图”句,言汉恩浅,不言不识,而言“省识”,婉词。郭浚曰:悲悼中,难得如此风韵。五、六分承三、四有法。周珽曰:写怨境愁思,灵通清回,古今咏昭君无出其右。陈继儒曰:怨情悲响,胸中骨力,笔下风电。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因昭君村而悲其人。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月夜”当作“夜月”,不但对“春风”,而与夜月俱来,意味迥别。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只是现成意思,往往点染飞动,如公输刻木为鸢,凌空而去。首句是极大好句,但施之于“生长明妃”之上,则佛头加冠矣。故虽有佳句,失所则为疵颣。平收不作记赞,方成诗体。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咏明妃,为千古负材不偶者,十分痛惜。“省”作省事之省。若作实字解,何能与“空归”对耶?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固哉斯言!美人岂劣于英雄耶?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子美“群山万壑赴荆门”等语,浩然一往中,复有委婉曲折之致。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朱瀚曰;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结处,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含许多悲愤。陶开虞曰: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首第一;欧阳修、王安石诗犹落第二乘。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至杨凭“马驼弦管向阴山”,风斯下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之归宿处。……中四,述事申哀,笔情缭绕。“一去”,怨恨之始也;清代“独留”,怨恨所结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句: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李子德云:只叙明妃,始终无—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王阮亭云:青邱专学此种。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笔亦有千岩竞秀、万壑争辉之势。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同一著述,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然音节一事,难以言传。少陵“群山万壑赴荆门”,使改“群”字为“千”字,便不入调。……字义一也,时差之毫厘,失以千里,其他可以类推。

清袁枚《随园诗话》

# 陈德公曰:三、四笔老峭而情事已尽,后半沈郁,结最缠绵。评:开口气象万千,全为“明妃村”三字作势。而下文“紫台”“青冢”亦俱托起矣。且“赴”字、“尚有”字、“独留”字,字字相生,不同泛率,故是才大而心细。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庾信、宋玉皆词人之雄,作者所以自负。至于明妃,若不伦矣;而其身世流离,固与己同也。篇末归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曰:虽千载已上之胡曲,苟有知音者聆之,则怨恨分明若面论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推此诗为绝唱,以能包举其生平,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沉着有力。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文章如精金美玉,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见……杜子美《秋兴》《渚将》《咏怀古迹》……终日诵之不厌也。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五首各一古迹。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卢世榷曰:杜诗《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此乃七言律命脉根蒂。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绩,笼盖宇宙,铿戛钧韶,而纵横出没中,复含蕴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

# 今观夔州后诗,惟《秋兴八首》及《咏怀古迹》五首,细意熨贴,一唱三叹,意味悠长。

清赵翼《瓯北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下一篇: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