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
·
yuàn
s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duó
chǒng
xīn
guàn
xún
diàn
殿
mén
zhī
jiù
ài
chù
zuò
xīn
ēn

译文

失去了君王的宠爱,我的心怎能习惯,满心愁绪,独自倚靠在殿门苦苦思索。我不知道君王将往昔对我的爱意转移到了哪里,又在哪里给予别的女子新的恩泽。

逐句剖析

"夺宠心那惯":失去了君王的宠爱,我的心怎能习惯,

"寻思倚殿门":满心愁绪,独自倚靠在殿门苦苦思索。

# 寻思:思索;考虑。

"不知移旧爱":我不知道君王将往昔对我的爱意转移到了哪里,

"何处作新恩":又在哪里给予别的女子新的恩泽。

#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怨诗》由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相和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类,多反映民间生活。此诗以一位失宠宫妃的视角展开,生动展现了宫廷中女子在爱情与恩宠面前的无奈与哀怨。白居易以其擅长的叙事与抒情手法,通过简洁的文字,深刻揭示了封建宫廷中女性命运的悲惨与无常,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是一首极具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设问:“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运用设问手法。宫妃发出这样的疑问,不知道君王将曾经给予自己的宠爱转移到了何处,又在何处施与新的恩泽。这种设问并非真的寻求答案,而是通过疑问强化宫妃内心的哀怨与迷茫,引发读者对宫妃命运的同情,同时也让读者对封建宫廷中恩宠无常的现象进行反思。对比:诗中虽未直接点明对比对象,但“夺宠”二字暗示了新旧宠爱的强烈对比。曾经的宠爱与当下的失宠形成鲜明反差,突出女子内心的巨大落差。“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通过“旧爱”与“新恩”的对比,将女子对君王情感转移的迷茫与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这种对比,不仅在情感上形成强烈冲击,也深化了诗歌“怨”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夺宠心那惯”,便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宫妃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在封建宫廷中,恩宠对于女子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失去,生活便陷入黑暗。“心那惯”三个字,将宫妃的震惊、痛苦与难以接受展现得入木三分,让读者瞬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波澜。随后“寻思倚殿门”,一个“倚”字,描绘出宫妃失魂落魄地倚靠在殿门的画面,她在思索,思索自己为何失宠,思索君王的心意为何如此多变。这一动作描写,将她内心的彷徨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是宫妃内心疑问的直接抒发。她不明白君王曾经对自己的爱意为何会转移,更不知道这份宠爱如今在何处安歇,又给了哪位新的女子。这种对未知的迷茫,进一步加深了她的哀怨。在封建宫廷中,女子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君王的喜好,一旦失宠,便如同坠入深渊。白居易通过这短短二十字,将宫妃的悲惨命运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宫廷制度的残酷与无情。白居易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却能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整首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对宫妃心理和动作的精准描写,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她的哀怨与无奈。同时,设问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宫妃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对封建制度的反思。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东屯北崦》

下一篇:唐·王衍 《醉妆词·者边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