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楼船下益州":王浚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
#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西晋:晋益州刺史。一作王濬。一作王浚。
"金陵王气黯然收":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 黯然:一作“漠然”。黯,自注:一作”汉“。,王气:帝王之气。,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千寻铁锁沉江底":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
#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
# 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故垒萧萧芦荻秋":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 萧萧:秋风的声音。,故垒:旧时的壁垒。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介绍了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描绘了西塞山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与世事变迁的无常,营造了一种苍凉深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怀与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与东吴的迅速灭亡形成鲜明对比,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突出历史变迁的无情。借古讽今:通过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警示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因骄奢淫逸而导致国家衰败。
3. 分段赏析
首联便营造出宏大的历史场景与鲜明的对比。“王濬楼船下益州”,直接叙述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浩浩荡荡地从益州顺流而下,“楼船”一词描绘出战船的高大雄伟,“下”字则体现出军队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气势。而“金陵王气黯然收”,与前句形成强烈反差,曾经被视作拥有帝王之气的金陵(东吴都城),在王濬大军压境之下,王气瞬间消散。“黯然收”生动地表现出东吴政权在面对强敌时的衰败与没落,仿佛曾经的辉煌一下子黯淡无光。颔联具体描述了战争的关键情节与最终结局,极具画面感。“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为抵御西晋,在长江设置了千寻铁链,试图阻拦晋军战船,然而却被王濬巧妙破除,铁链沉入江底,表明东吴精心设置的防线不堪一击。“一片降幡出石头”紧承上句,紧接着描绘出石头城上,东吴竖起了投降的旗帜。“一片”与“千寻”相对,一虚一实,形成数量上的强烈反差,更凸显出东吴防御的徒劳与失败的迅速。此联以形象的描写,将东吴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对具体战争场景与结果的刻画,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沧桑感与兴亡之感。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短短十四字,却言简意赅地传达出深沉的感伤。“寒”字与尾句的“秋”字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直至此句,诗中才正式提及西塞山,然而前文所述并非离题之笔。西塞山之所以能成为闻名遐迩的军事要冲,能在其周边上演诸多载入史册的风云战事,皆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续为前提。故而,前文纵览六朝兴亡,实则是为从广袤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诗人并未着力描绘西塞山当下的雄伟险峻,而是特意突出“依旧”二字,意味深长。山川依旧,更显人事变幻之无常、六朝更迭之匆匆。不仅如此,此句还营造出“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悠远意境,从另一层面为上句的“伤”字增添了丰富内涵。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直接描绘当下所处的时代。后一句描绘出昔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在秋风中荒芜,只剩芦荻摇曳。这破败荒凉的遗迹,既是六朝覆灭的历史见证,象征着分裂割据的失败,同时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国家大一统的产物。诗人怀古伤今,以此句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此诗,将深邃思想巧妙融入纵横捭阖、酣畅明快的风格里。表面看来,诗人似在纯粹客观地讲述过往之事,描绘古老遗迹,实则不然。在这首诗中,刘禹锡将批判的矛头对准那些于历史上曾割据一方,却最终走向覆灭的统治者。其用意深远,恰如对当时蠢蠢欲动、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一次有力抨击,借古讽今,警醒世人。
# 假使感古者取三国六代事,衍为长律,便使一句一事,包举无遗,岂成体制?梦得之专咏晋事,尊题也。下接云“人事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山形枕水之情,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所谓骊珠之得,或在于斯者欤?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 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清薛雪《一瓢诗话》
# 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劈将王濬下益州起,加“楼船”二字,何等雄壮!随手接云:“金陵王气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惨溃!……看他前四句单写吴主孙皓,五忽转云“人世几回伤往事”,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云:“山形依旧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末将无限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佳构!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
清钱朝鼎《唐诗鼓吹笺注》
# 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下一篇:唐·颜仁郁《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