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相望大堤头":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日暮行人争渡急":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
"桨声幽轧满中流":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 中流:在水流之中。,幽轧:划桨声。幽:一作咿。
"江南江北望烟波":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
#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入夜行人相应歌":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传情竹枝怨":《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
#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水流无限月明多":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 月明:月亮光。
"春堤缭绕水徘徊":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
"酒舍旗亭次第开":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日晚上楼招估客":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
# 上楼:一作出帘。
"轲峨大艑落帆来":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 轲峨:高大的样子。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组诗的体裁为七言绝句,通过选取江边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以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唐代江边居民的兴旺生活和繁荣景象。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景象的赞叹,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种兴旺景象的礼赞,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组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体现了刘禹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象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在描绘场景时,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例如,在第一首中,“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既有行人争渡的动态场景,又有桨声回荡的静态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第二首中,“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也是动静结合的典范,歌声与行人的动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月夜对歌图。象征: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例如,在第二首中,“水流无限月明多”一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所见之景,还暗示了歌声中“情”与“怨”的无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白描:在第三首诗中,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日暮争渡堤头酒旗猎猎作响,彼此遥相呼应,宛如一幅生动的招牌画卷,预示着此地商贸的繁荣与酒家的密布。这些酒旗在宽广的大堤上迎风招展,不仅勾勒出江边码头的繁忙景象,更透露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世俗风情。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此地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故事。“堤下连樯,堤上楼台错落”,这简单的描述中蕴含着无尽的意象与情感。船只紧密相连,桅杆林立,与堤上的楼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朴素而又不失生机的画面。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共同谱写的赞歌。三、四句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巧妙地引出了“日暮行人争渡急”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江面,行人纷纷涌向渡口,急于乘船过江。一个“争”字,一个“急”字,简练而传神地刻画出了人们内心的焦急与迫切。诗人并未直接描绘人物的表情与动作,而是通过客观景物的描写,将这份急切之情巧妙地传达给了读者。“桨声幽轧满中流”,这句诗更是将画面推向了高潮。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人声鼎沸的嘈杂场景,而是用“幽轧”这一象声词来摹拟桨声,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船只往来穿梭,桨声此起彼伏,船工们紧张地劳作着,为这场晚渡增添了几分紧张与刺激。刘禹锡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江南水乡的晚渡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仅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细节与瞬间,更将这些细节与瞬间融入了诗歌之中,使得诗歌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些画面与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模式,展现出一种新颖而立体的美感。诗人的笔调清丽自然,流淌着世俗人情的诗化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繁忙而又不失温馨的江边码头之中。第二首:月夜对歌这首诗着重描绘了长江两岸独特的风俗人情,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开篇即以月夜对歌的宏大场景引人入胜:月光洒落在寒冷的江面上,两岸在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一片朦胧之美。“烟波”二字,巧妙地勾勒出迷蒙夜色与江景的交融,美得令人心醉。在静态美景的铺垫下,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的生动画面。这些歌声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宏大、气势磅礴。那么,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以第三句作答,引出了巴山楚水人民钟爱的民歌——《桃叶》与《竹枝》。《桃叶歌》传递着甜蜜的爱情,而《竹枝词》则诉说着心中的哀怨。对于这位曾遭贬谪、备受打击的诗人而言,这些歌声无疑触动了他内心的“情”与“怨”,使得整首诗情感更加宛转深沉。诗的结尾更是高妙至极,充满了意境之美。“水流无限月明多”,既是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生动描绘——流水与月光似乎无穷无尽,与江边和夜色完美契合;又是一种深刻的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象征歌声中“情”与“怨”的无限,将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地呈现出来。这句诗巧妙地以视觉来写听觉,流水与月光既具有流动之势,又拥有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视觉之美;而优美动人的歌曲则能给人带来灵动、流丽的艺术享受,这是听觉的盛宴。视觉与听觉的交融,引发了“通感”的美妙体验,使得整首诗的艺术境界更加优美动人。第三首:酒家迎客长堤蜿蜒曲折,江水悠悠流淌,堤岸之上,酒家鳞次栉比,宛如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辉,杏黄色的酒帘随风轻扬,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温馨。此时,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商船缓缓驶来,巨大的帆布缓缓降下,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声响,宣告着它们安全归航。这首诗摒弃了繁复的雕饰,转而采用质朴无华的白描手法,将码头的繁荣景象与船只的繁忙往来,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它以一种近乎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展现了江边码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来自生活的烟火气与蓬勃朝气。每一个细节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贴切,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共同谱写的和谐乐章。
4. 作品点评
《堤上行三首》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将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江边生活画卷。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同时,诗人也通过这组诗表达了对江边居民安居乐业、商贸繁荣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贬谪、受打击的感慨与反思。
# 赋其景并状其声,较“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喧寂迥殊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