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雨过城头":片云吹过城头,
# 岸雨:一作“片雨”。
"黄鹂上戍楼":黄莺飞上了戍楼。
#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塞花飘客泪":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
# 客泪:离乡游子的眼泪。,塞:边塞。
"边柳挂乡愁":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白发悲明镜":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
"青春换敝裘":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 敝裘:破旧的皮衣。敝:破损;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君从万里使":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
"闻已到瓜州":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 瓜州:即晋昌(今甘肃敦煌)。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描绘了武威边塞暮春时节的景象,如岸雨、黄鹂、边柳等,营造出边塞特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宇文判官出使归来的高兴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仍滞留边疆难以还家的伤感与无奈。借边塞景象与友人出使之事,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呈现出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掠过城头,带来漫天大雨,借此便让读者感知到边塞环境的艰苦与恶劣。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戍楼避雨,为这恶劣的边塞城楼增添了一抹亮色,仿佛也传递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温情。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感含蓄未发,似有苍凉之意,又蕴含着一缕温情,尽显含蓄之美。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堪称精妙,情景交融,难解难分。“飘”字生动描绘出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洒的画面,形象地凸显出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字则将无形的乡愁化作有形,将其与杨柳相连。在古诗词里,“柳”与“留”同音,饱含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将游子的乡愁具象化,仿佛乡愁化为实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生动地展现出思乡之痛,如同李煜笔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形的愁绪形象呈现,足见诗人匠心独运。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了年华逝去而功业未就的感慨。“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一样,都抒发了对年华流逝的感伤。“青春换敝裘”进一步点明悲叹白发的缘由。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诗人如此感伤年华逝去,是因大好青春未建功业,未实现政治抱负。“裘”本是名贵皮裘,此处暗指功业。封建时代读书人追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盛唐诗人更是以天下为己任,岑参亦有建功之心,可“敝裘”二字却道尽他心中的失落。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蕴含两种情感。一方面,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归至瓜州而由衷欣喜;另一方面,又因自己仍滞留边塞(武威),归期渺茫而伤感无奈。喜悦与伤感交织,丰富复杂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诗歌结尾含蓄蕴藉,意味悠长,余韵袅袅。
3. 作品点评
“无情焉得称豪杰”,边塞诗人的笔下,不只有金戈铁马的雄心、塞外壮美的风光、豪迈奔放的豪情,更有藏于心底的那一抹温柔情愫。
# 三、四与“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同调。
《瀛奎律髓》
# 周敬曰:嘉州大好起语,如“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等,正是奇峰叠绣,手笔唐人所少。“飘”、“挂”不特二诗眼,且用字巧而幻。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语之工,无出其上。中唐夸“暮蝉”之句,谓工于发端,陋矣。
《唐风定》
# 温雅,是嘉州第一首五言律,直到尾联方知其结构之妙。
《唐诗评选》
# 尾联点题格。“闻已到瓜州”下更不添一语,不但见己留滞之悲,便羡字文还乡之乐亦未说出,是之谓深,是之谓远。
《唐诗矩》
# 前四句虽总写武威暮春,而一、二单写景,三、四合写情景,五、六又单写情,结方写判官使还。用“万里”字,“已”字,言外见意,法密格高。
《唐诗成法》
# 起四句洒然而来,语极新脆。结句只一对照便住,笔墨高绝。许印芳:五律调法,不过数种,一首之中宜前后参错用之,不可两联犯复。若此诗与彼诗犯复,尚不为病。所忌者,调复而词意亦复,未免自套之病。此二联正犯此病,虚谷指出可谓眼明心细,后人当以为戒。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刘禹锡《堤上行三首》
下一篇:唐·王勃《山亭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