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xiàn
线
tǎ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óng
xiàn
线
tǎn
jiǎn
sāo
qīng
shuǐ
zhǔ
jiǎn
liàn
xiàn
线
hóng
lán
rǎn
rǎn
wéi
hóng
xiàn
线
hóng
lán
zhī
zuò
xiāng
diàn
殿
shàng
tǎn
xiāng
diàn
殿
guǎng
广
shí
zhàng
hóng
xiàn
线
zhī
chéng
diàn
殿
cǎi
róng
róng
xiāng
xiàn
线
ruǎn
huā
shèng
měi
rén
shàng
lái
luó
xiù
xié
suí
tài
yuán
tǎn
cuì
yìng
shǔ
jǐn
huā
lěng
tǎn
wēn
qiě
róu
nián
nián
shí
yuè
lái
xuān
zhōu
xuān
chéng
tài
shǒu
jiā
yàng
zhī
wèi
wéi
chén
néng
jié
bǎi
tóng
dān
jìn
gōng
zhōng
xiàn
线
hòu
duō
juǎn
xuān
chéng
tài
shǒu
zhī
zhī
zhàng
tǎn
qiān
liǎng
zhī
hán
rén
yào
nuǎn
shǎo
duó
rén
zuò

译文

红线毯,精心挑选蚕茧,煮茧抽丝后在清水中漂洗,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宣州太守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道不知道,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逐句剖析

"红线毯":红线毯,

#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择茧缲丝清水煮":精心挑选蚕茧,煮茧抽丝后在清水中漂洗,

# 缲丝:将蚕茧抽为丝缕。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

"拣丝练线红蓝染":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诂笺”云:“此则红花也,本非蓝,以其叶似蓝,因名为红蓝。”,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拣:挑选。一作“练”。

"染为红线红于蓝":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

# 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蓝:一作“花”。

"织作披香殿上毯":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 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披香殿广十丈余":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

"红线织成可殿铺":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彩丝茸茸香拂拂":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线软花虚不胜物":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

# 不胜:承受不起。

"美人踏上歌舞来":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

# 美人踏上歌舞来:“美人”两句:描写丝毯松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罗袜绣鞋随步没":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毯涩毳缕硬":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

# 太原毯涩毳缕硬:“太原”两句:说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好。涩:不柔润。毳(cuì),鸟兽的细毛。

"蜀都褥薄锦花冷":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不如此毯温且柔":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

"年年十月来宣州":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城太守加样织":宣州太守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加样,翻新花样的意思。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

"自谓为臣能竭力":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线厚丝多卷不得":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

# 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线厚:是说丝毯太厚。

"宣城太守知不知":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道不知道,

"一丈毯":织就一丈毯,

# 一丈毯: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

"千两丝":需费千两丝。

# 千两丝: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不知寒人要暖":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少夺人衣作地衣":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 地衣:即地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红线毯》,源于宣州进贡之事。诗中毫不留情地讽刺宣州太守阿谀皇帝的丑态,更痛斥最高统治者,为贪图享乐,罔顾织工辛劳,肆意浪费人力物力。诗作形式灵动,长短句相得益彰,诵读顺口;语言质朴直率,情感喷薄而出,记事直击要点,完美诠释“歌诗合为事而作”,尽显现实主义批判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弊病丛生,“时政”之患诸多,其中地方官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的现象尤为突出,白居易在《论裴均进奉银器状》中就曾痛斥这一恶行。“宣州太守”进奉“红线毯”一事,便是典型例证。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八记载,宣州自贞元年后,除常规进贡物品外,还额外进献五色线毯。如此行径,深深刺痛了白居易的心,激起了他对“宣州太守”这类昏庸官员的无比愤怒,他决意以笔为鞭,狠狠挞伐。同时,对深受其苦的“生民”,他满怀同情,毕竟民众在苛政下艰难求生,“病”痛不堪。怀着这样的激愤与悲悯,白居易“兴于嗟叹,发于吟咏”,遵循《策林》六十九中所阐述的创作理念,将一腔热血与深沉思索凝于笔端,精心创作了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这第二十九首诗,借诗抒怀,以诗警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红线毯》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乐府诗,取材于宣州进贡红线毯一事。诗中辛辣讽刺了宣州太守这类官员阿谀奉承、讨好皇帝的丑态,更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为满足一己荒淫享乐之欲,统治者全然不顾织工的辛苦付出,肆意挥霍人力物力,此等罪恶行径在诗中被无情揭露。诗作形式灵活自由,长短句搭配得当,读来朗朗上口;语言质朴无华、直率有力,情感汹涌澎湃、直抒胸臆,记事简洁明快、直切要害。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详细描写了织工们制作红线毯的艰辛过程,“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展现了织工们从选茧、煮茧、缫丝、拣丝、练线到染色等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工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统治者对红线毯的随意使用和浪费,“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美人在红线毯上随意歌舞,毫不珍惜,凸显出统治者的奢靡与织工的辛苦。“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将宣州太守为了讨好皇帝进奉红线毯的行为,与百姓缺衣少穿、难以御寒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深刻地批判了官员的谄媚和对百姓疾苦的漠视。细节描写:“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从视觉和嗅觉等方面细致地描绘了红线毯的外观和质地,色彩鲜艳、丝线柔软、香气扑鼻,突出了红线毯的精美奢华,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红线毯的珍贵,也为后文批判统治者的浪费行为做了铺垫。“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通过对美人在红线毯上跳舞时罗袜绣鞋被红线毯淹没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红线毯的柔软厚实,同时也暗示了统治者为了享乐不惜耗费大量物力的奢靡生活。夸张:“一丈毯,千两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制作一丈红线毯所需蚕丝的数量之多,极言红线毯制作成本的高昂,突出了宣州太守进奉行为的奢侈浪费,以及统治者对百姓财富的过度索取。反问:“宣州太守知不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宣州太守的谴责和质问,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和批判性,引发读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也使诗人的观点和态度更加鲜明。卒章显志:“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奢靡浪费、不顾百姓冷暖的批判,以及希望统治者能够关心民生、减少剥削的愿望,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升华,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创作主张。

3. 分段赏析

《红线毯》宛如一把犀利的匕首,直直刺向中唐时政的积弊深处,将官府迎合皇帝、罔顾民众赋税重负的丑态揭露无遗,鲜明地传递出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强烈意愿。诗题下注“忧蚕桑之费也”,一语中的,点明其主旨是为蚕桑耗费的惊人规模而忧思,毕竟红线毯作为高档丝织品,是以大量茧丝为原料织就。全诗恰似一出四幕短剧,层层推进,扣人心弦。首幕拉开,前五句如一位沉稳的旁白者,平铺直叙用茧线织就红线毯的精细流程。开篇“红线毯”三字,恰似醒目招牌,依循《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之法。随后四句,诗人巧用择、缫、煮、拣、练、染、织等一连串动词,如精准的榫卯,严丝合缝地勾勒出红线毯制作工艺的先后次序,红线毯与“蚕桑之费”的紧密关联就此浮出水面。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实则暗流涌动,织匠们艰苦紧张的劳作画面跃然纸上,诗人深切的同情如春雨润物,悄然渗透其中。第二幕粉墨登场,从第六句至第十四句,诗人宛如一位丹青妙手,浓墨重彩地绘出红线毯的绝美风姿。先展其宏大,“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一个“可”字如有神来之笔,将地方官阿谀谄媚的心机展露无遗,“十丈余”的巨毯背后,是难以估量的蚕丝消耗与织匠心血倾注,诗人“忧蚕桑之费”的愁绪如丝线缠绕,愈发紧实。紧接着,聚焦质地,“温且柔”三字是关键密码,解锁了红线毯奢华的内核。“彩丝茸茸香拂拂”,视觉与嗅觉携手,编织出精致梦幻,丝缕柔密似能轻抚眼眸,香气袅袅仿若萦绕鼻尖;“线软花虚不胜物”,触觉加盟,凸显松软之妙,繁花虚浮,似不堪轻触。而这般精美尤物,却沦为美人歌舞的践踏之物,供帝王纵情声色,“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那陷没的纤足,踩出的是帝王生活的奢靡无底洞。再以太原毯、蜀都褥作衬,对比间高下立判,它们在红线毯面前黯然失色,或生涩僵硬,或冰凉单薄。“年年十月来宣州”,笔锋一转,溯源红线毯身世,千里进贡路,皇帝享乐与地方官进奉的丑剧链条就此扣紧,诗意如暗流奔涌,蓄势待发。此幕巧用描写、衬托、对比,将红线毯之精美渲染到极致,为后续的辛辣讽刺铺就红毯。第三幕风云突变,第十五句至第十九句,诗人化身为怒目金刚,炮轰进奉者。前两幕的写物,此刻化作利刃,直刺“宣州太守”。“宣州太守加样织”,如一声惊雷,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织毯”为其背书,坐实太守“为臣能竭力”的无耻自夸。为博“龙颜大悦”,在精美之上再添奢华,却对飙升的“蚕桑之费”视而不见。且呈奉之路,艰辛超乎想象,“线厚丝多卷不得,百夫同担进宫中”,从宣州到长安的漫漫长途,风雨兼程,红线毯承载的是百姓的血泪,诗人的愤恨似熊熊烈火,燃透纸背。终幕震撼上演,第二十至二十四句,诗人的忧心已被怒火点燃,化作不可阻挡的洪流。“宣州太守知不知?”恰似当头棒喝,反问的力量如重锤,直击太守心窝。“一丈毯,千两丝”,悬殊数字对比,惊人心魄,披香殿耗费的蚕丝之巨令人咋舌。“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呐喊如黄钟大吕,控诉着、怒斥着,“人”“地”对照,地享奢华,人却寒苦,地方官“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诗人以无畏之姿厉声喝止,“卒章显其志”,全诗思想境界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忧蚕桑之费”的灵魂就此升华。正因其情真挚浓烈,方能奏响时代的共鸣强音。诗人虽痛斥丑恶、鞭挞腐化,但其根本祈愿,仍是补察时政、革新政治,维系封建统治的摇摇大幕。

4. 作品点评

《红线毯》整首诗在写作上尽显“质而径”“直而切”之风,语言质朴得如田间泥土,直率似山间清泉,感情激烈得仿若夏日暴雨,记事直截了当若快刀斩麻,通俗易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滚烫脉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首直叙到底,出以径遂,所厢长于激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毯丝非夺来者,岂能乞与人耶?此皆似是而非。地最知寒,凡寒皆从地起。语亦不确。然摇曳甚佳,正可欺书生(末二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乐天于贞元中曾游宣州,遂由宣州解送应进士举也。是以知其《红线毯》一篇之末自注所云“贞元中宫州进开样加丝毯”,乃是亲身睹见者。此诗词语之深感痛惜,要非空泛无因时致矣。诗中“织作披香殿上毯”句,“披香殿”用《飞燕外传》故事。此类红线毯自为供后庭之饰品者,此语其为泛用古典欤,抑更有所专指耶?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殷《晚蝉》

下一篇:唐·白居易《雨夜忆元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