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移班杖":缓慢行走拄着拐杖,
# 徐步移班杖:斑杖,斑竹杖也。梁溉到有《赠任新安斑竹杖》诗。
"看山仰白头":抬头看山白发已生。
"翠深开断壁":深绿丛中露出断壁,
"红远结飞楼":远处红色飞楼矗立。
# 红远结飞楼:隋炀帝诗,“飞楼倚观轩若惊。”红:一作江。
"日出清江望":清晨日出眺望清江,
# 日出清江望:《杜臆》:地志:白盐山有夷溪,夷水出焉,水色清照十丈,名为清江。清:一作寒。
"暄和散旅愁":温暖和煦驱散旅途忧愁。
# 暄和散旅愁:申涵光曰:”暄和散旅愁”,是客中情事,此与“阳和不散穷愁恨”各有妙理。
"春城见松雪":春日城中看见松树积雪,
# 春城见松雪:颜延之诗:”山明见松雪。”
"始拟进归舟":开始计划乘船归家。
# 始拟进归舟:归舟本拟出峡,今盼望盐山而特进舟也。谢脁诗:”天际识归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山水诗。此诗描写了杜甫在春日清晨缓步登高、眺望白帝城盐山的景象,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以及借自然清景暂散漂泊愁绪的慰藉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始拟进归舟”句巧用谢朓“识归舟”典故,谢朓原典描绘其赴任宣城途中伫立船头,极目远眺天际辨认归舟、于云雾中分辨江岸树木的情景,展现出其对归乡的一种期盼与关注。作者在诗中以“进归舟”暗示自身归乡计划,与谢朓“识归舟”形成巧妙呼应。结合自身旅途所见,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急于归乡的情感深度融合,既继承了谢朓诗中对归乡的强烈渴望这一情感内核,生动且含蓄地表达出凯旋后迫不及待想要归家的温情。对比:“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勾勒出白帝城盐山的壮阔图景,展现了巴蜀山水的层叠立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头。”写动作,诗人拄着拐杖缓步前行,暗示年岁渐长或旅途疲惫;“看山仰白头”则写抬头望山,因山势高峻或山顶积雪,需仰头才见“白头”。两句通过“慢行”与“仰视”的动作,勾勒出旅途的闲适与山景的壮美,暗藏对自然的敬畏。颔联“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翠深”写深绿的植被覆盖断壁,“红远”指远处的红色建筑与自然相映。“开断壁”强调断壁因植被而显生机,“结飞楼”写楼阁仿佛与远山相连。两句以“翠”“红”的强烈对比,展现山景的层次感与人工建筑的和谐,画面鲜活而富有视觉冲击。颈联“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日出清江”写清晨阳光洒在江面,视野开阔;“暄和”指温暖的气候,驱散了“旅愁”。此处由景入情,自然景色的明朗与气候的温暖,直接带来心情的舒缓,传递出“景美则心宽”的质朴感受。尾联“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中“春城”点明时令,“松雪”写松树上残留的冬雪,暗示春寒未退;“始拟进归舟”则写诗人见此景后,开始计划乘船归乡。结句“进归舟”将前文的旅途疲惫转化为归乡的期待,情感从观景的闲适转向对家的思念,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丁仙芝《渡扬子江》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