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zhōu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之涣浏览量:4
huáng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piàn
chéng
wàn
rèn
shān
qiāng
yuàn
yáng
liǔ
chūn
fēng
mén
guān
chán
běi
wàng
yún
duī
shā
dēng
tán
huí
hàn
jiā
tiān
jīn
shén
kěn
qīn
guī
lái
yún
:“
:“
kāi
yuán
zhōng
zhī
huàn
wáng
chāng
líng
gāo
shì
míng
gòng
tíng
shì
jiǔ
xiǎo
yǐn
yǒu
yuán
líng
guān
shí
shù
rén
huì
yàn
sān
rén
yīn
wēi
yìng
yōng
guān
yān
é
yǒu
miào
bèi
zòu
yuè
jiē
dāng
shí
míng
chāng
líng
děng
xiāng
yuē
yuē
bèi
shàn
shī
míng
měi
dìng
jiǎ
jīn
zhě
guān
zhū
líng
suǒ
ōu
ruò
shī
zhī
duō
zhě
wéi
yōu
chū
ōu
chāng
líng
shī
ōu
shì
shī
yòu
ōu
chāng
líng
shī
zhī
huàn
míng
jiǔ
yīn
zhǐ
zhū
zhōng
zuì
jiā
zhě
yuē
dài
suǒ
chàng
fēi
shī
zhōng
shēn
gǎn
zhēng
héng
zhì
shuāng
huán
shēng
guǒ
ōu
huáng
yún
yún
yīn
xié
xiào
zhū
líng
wèn
shì
nǎi
jìng
bài
jiù
yán
sān
rén
cóng
zhī
yǐn
zuì
jìng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集异记》记载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名声相当,(三人)一起到旗亭,赊酒小酌。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聚会宴饮,三人于是离席,躲在角落里,围着火炉观看他们表演。不久,有四队技艺高超的歌女演奏乐曲,(这些歌女)都是当时有名的乐部(成员)。王昌龄等人私下约定说:‘我们各自都有诗名,常常自己判定不了高下,今天可以暗中观察各位歌女演唱的内容,如果谁的诗被编入歌词演唱得最多,谁就更优秀。起初演唱王昌龄的诗,接着演唱高适的诗,再接着又演唱王昌龄的诗。王之涣自认为成名很久了,于是指着歌女中最出色的那位说:‘等这个女子演唱,如果不是我的诗,那就终身不敢和你们争高低了。’接着轮到梳双鬟的歌女开口演唱,果然演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类的诗句,三人于是大声欢笑起来。各位歌女前来询问缘由,三人讲述了这件事,歌女们于是纷纷下拜,三人答应了她们,整日饮酒,直到大醉。

逐句剖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远望黄河的源头。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何须:何必。,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春风不度玉门关":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度:吹到过。,风:一作光。

"单于北望拂云堆":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

#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杀马登坛祭几回":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汉家天子今神武":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

"不肯和亲归去来":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 来:语助词,无义。

"《集异记》云":《集异记》记载说:“

"开元中":唐玄宗开元年间,

"之涣与王昌龄、":王之涣和王昌龄、

"高适齐名":高适名声相当,

"共诣旗亭":(三人)一起到旗亭,

"贳酒小饮":赊酒小酌。

"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宴":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聚会宴饮,

"三人因避席隈映":三人于是离席,

"拥炉以观焉":躲在角落里,围着火炉观看他们表演。

"俄有妙妓四辈奏乐":不久,有四队技艺高超的歌女演奏乐曲,

"皆当时名部":(这些歌女)都是当时有名的乐部(成员)。

"昌龄等私相约曰":王昌龄等人私下约定说:

"‘":‘

"我辈各擅诗名":我们各自都有诗名,

"每不自定甲乙":常常自己判定不了高下,

"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今天可以暗中观察各位歌女演唱的内容,

"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如果谁的诗被编入歌词演唱得最多,

"’":谁就更优秀。

"初讴昌龄诗":起初演唱王昌龄的诗,

"次讴适诗":接着演唱高适的诗,

"又次复讴昌龄诗":再接着又演唱王昌龄的诗。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王之涣自认为成名很久了,

"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于是指着歌女中最出色的那位说:

"‘":‘

"待此子所唱":等这个女子演唱,

"如非我诗":如果不是我的诗,

"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那就终身不敢和你们争高低了。

"’":’

"次至双鬟发声":接着轮到梳双鬟的歌女开口演唱,

"果讴‘黄河’云云":果然演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类的诗句,

"因大谐笑":三人于是大声欢笑起来。

"诸伶诣问":各位歌女前来询问缘由,

"语其事":三人讲述了这件事,

"乃竞拜乞就筵席":歌女们于是纷纷下拜,

"三人从之":三人答应了她们,

"饮醉竟日":整日饮酒,直到大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凉州词二首》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组诗。第一首诗视角独特,诗人远眺黄河,将特殊感受融入诗行,展现出边塞地区壮阔而荒凉的景致。全诗基调悲壮苍凉,却又洋溢着慷慨豪迈之气。诗中对边塞酷寒的描写,寄寓着戍边征人难以归乡的哀怨,然而这哀怨并不消沉,反而尽显壮烈与广阔。第二首诗则围绕唐朝与北方异族的关系展开,刻画了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前来唐朝求和亲却未得如愿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其行动与心理的细致描摹,从侧面烘托出唐朝国势的强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为人所诬,遂拂衣去,游大河南北。后补瀛州文安尉,卒官。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其诗风壮大开阔,诗情苍劲雄浑。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王之涣墓志铭记载,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去官职,自此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闲适生活。《凉州词二首》应创作于他辞官后的这十五年间,具体而言,是在开元十五年(727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边塞诗。《凉州词二首》描绘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光与唐朝和北方异族的关系。第一首诗勾勒出黄河远上、孤城群山的壮阔荒凉之景,借羌笛《折杨柳》曲调,表达了戍边征人悲壮苍凉的思乡怨情,同时体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与豪迈的气概;第二首诗通过描写北方胡人首领求和亲未如愿的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出唐朝国势的强盛,赞颂了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第二首诗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巧用唐玄宗与突厥交往典故。开元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欲与唐和亲,玄宗未允。诗中借突厥首领求和亲失望而归事,表面写《梅花落》笛曲随风飘散,实则以典故中突厥与唐的关系,侧面烘托唐朝国势强盛,赞颂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理有节,将历史典故与诗歌意境相融合,使诗歌含蓄地表达出民族自豪感与对唐朝国力的自信。夸张:“黄河远上白云间”,将黄河的长度夸张延伸至白云之间,突显黄河的源远流长与边地的辽阔,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画面感。“万仞山”以夸张之数,极言山之高峻,衬托孤城的孤危。借代:“羌笛何须怨杨柳”,以“杨柳”代指《折杨柳》曲调,引发读者对离别之情的联想,含蓄表达征夫离愁。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开篇两句,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西北边地雄浑壮阔之景。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的视线自下游往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将那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比作一条丝带蜿蜒迤逦飞上云端。这种神思飞跃的描写,营造出开阔宏大的气象。与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相比,其观察角度截然不同,“黄河入海流”是自上而下的目送,侧重于展现黄河奔流入海的动态之美;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是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由远及近。“黄河远上白云间”则反其道而行之,与黄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静态美。此句不仅描绘出黄河的独特景致,更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堪称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这一意象在此诗中至关重要,成为画面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其远大的背景,“万仞山”则是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衬托之下,这座孤城更显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中常见的语词,常与“孤”连用,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此处相当于“一座”,但在词采上更增添了一层“单薄”的意味。这座位于漠北的孤城,显然不是普通的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也暗示着诗中有征夫的存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中的特定语汇,往往与离人愁绪紧密相连,像杜甫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王维的“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等诗句,都体现了这一点。此句先行引入“孤城”意象,为后文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做好了铺垫。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川的雄阔苍凉,以及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却突然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这自然会勾起征夫的离愁别绪。此句巧妙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在唐代,折柳赠别的风习极为盛行,“杨柳”与离别有着直接的关联。人们不仅见了杨柳会引发别愁,就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可谓造语精妙。这样一来,避免了直接使用曲调名,使表达更加灵活生动,还能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进一步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都无法做到,这种处境比单纯的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样的心情听曲,仿佛笛声也在“怨杨柳”,其流露的怨情十分强烈,然而却以“何须怨”这样的宽解之语委婉道出,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有了第三句如此浓郁的诗意铺垫,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玉门关”一词入诗,与征人的离思紧密相关。《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便体现了玉门关在征人心中的特殊意义。末句表面写边地苦寒,实则含蓄地蕴含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将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的《河湟旧卒》相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力描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毫无衰飒颓唐的情调,充分展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是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体现了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更可看出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之时,也深知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故而能如此自我宽解。或许正因《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才使其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胡人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请求成为玄宗的儿子,玄宗应允。之后小杀又欲娶公主,玄宗只是给予丰厚赏赐,却不许和亲。后来小杀询问唐使袁振,袁振回应:“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再后来,小杀派遣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一同射猎,当时有兔子在御马前突然窜出,玄宗张弓侧射,一箭便射中了兔子。颉利发下马捧着兔子手舞足蹈地说:“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之后将其遣返,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和亲之事。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细腻刻画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从中可以看出,唐朝面对少数民族的无理要求,坚决按照原则办事,绝不妥协以求苟安。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不成失望而归,生动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国力,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唐朝凭借自身的实力与智慧,在民族交往中展现出的自信与威严,也让我们领略到唐代诗人对于国家强盛的自豪之情以及对民族关系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格调苍凉悲壮,虽饱含戍边征人的怨情,却无丝毫消极颓废之感,充分展现出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如边地的壮阔荒凉与征人内心的孤寂乡愁相对比,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与情感张力。诗人用语委婉精妙,无论是“何须怨”的宽解,还是对边地风光的描绘,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于含蓄之中尽显诗歌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逸一评: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明高棅《唐诗正声》

#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此是怨词,思巧格老,跨绝人远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云: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句奇,意奇。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字字雄浑,可与王翰《凉州》比美。

明邢昉《唐风定》

# 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此诗只要说玉门关外之苦而苦见矣。风致绝人,真好诗。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苦思妙响,尤得风人之旨。

清薛雪《一瓢诗话》

# 李于鳞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神韵格力,俱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深情蕴藉。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诗前二句之壮采,后二句之深情,宜其传遍旗亭,推为绝唱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

近代叶景葵《卷盦书跋》

# 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牟融《写意二首》

下一篇:唐·李益《写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