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王之涣浏览量:3
yáng
liǔ
dōng
fēng
shù
qīng
qīng
jiā
jìn
lái
pān
zhé
yīng
wéi
bié
duō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逐句剖析

"杨柳东风树":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

# 东风: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风:一作门。

"青青夹御河":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近来攀折苦":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应为别离多":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 别离:离别,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友人离开京城向东行,诗人来到东门给友人折柳送行。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前两句勾勒出长安东门御河畔的春日图景,东风轻拂,杨柳青翠成荫,既点明送别时令,又以“杨柳”这一传统离别意象暗含惜别之意。后两句则转以侧面叙事,借“攀折杨柳不便”之“苦”,既暗示送行者众多、离别频繁的客观现实,又暗含诗人目送友人远去时内心的怅惘与不舍,言近旨远,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为人所诬,遂拂衣去,游大河南北。后补瀛州文安尉,卒官。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其诗风壮大开阔,诗情苍劲雄浑。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和友人即将分别,当时正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描绘长安东门御河畔杨柳青青、攀折频繁的春日景象,以“杨柳”这一传统离别意象为载体,侧面烘托出友人远行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此句以“东风”点明时令,借“杨柳”这一传统离别意象,将春风中摇曳的青翠柳树与护城河的碧波相映,既勾勒出长安东门外的春日图景,又以乐景反衬哀情,柳色愈浓,离别愈苦,无声的春景中渗透着送别时的惆怅与不舍。

3. 分段赏析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前两句写景,不但表明了送别的地点以及时间,而且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非常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在御河两岸的绿色杨柳树,看似恬静的环境却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第一句是远望所见,次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出送别的人很多。一个“苦”字,不仅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还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有没有折杨柳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心里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篇幅短小、款款透露依依惜别之情。纵观整首诗,诗中没有提到送别,但又字字珠玑、点到为止,其描述简明扼要、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此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清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不作惜别之词,却怜杨柳之苦,措语特为含蓄。

现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上)

# 以折柳送人为家常事,妙!妙!用笔最辣,寄情倍深。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从杨柳着想,“别”字意思一新。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妙在只借柳说。

清徐文弼‌‌《唐绝诗钞注略》

# 因自己送别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下一篇:唐·李约《过华清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