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è
qiān
ruǐ
huáng
zhào
wàn
huā
xíng
shì
zhāo
xiá
kǒng
shì
pān
ān
xiàn
kān
liú
wèi
jiè
chē
shēn
zhī
hǎo
yán
zuò
wěi
shā

译文

紫色的花萼扶持着千娇百媚的花蕊,黄色的雄蕊映衬着万花绚烂。突然间,我怀疑自己是否行走在暮雨之中,但这是怎么回事呢,仿佛又进入了朝霞的绚烂里。这里美得仿佛潘安的故乡,甚至能让才子卫玠停车驻足。我深知这些花朵的好姿容,请不要让它们凋零在泥沙之中。

逐句剖析

"紫萼扶千蕊":紫色的花萼扶持着千娇百媚的花蕊,

# 扶:托。,萼:花萼。

"黄须照万花":黄色的雄蕊映衬着万花绚烂。

# 黄须:嫩黄的花须。须:花须。

"忽疑行暮雨":突然间,我怀疑自己是否行走在暮雨之中,

# 暮雨:傍晚的雨。

"何事入朝霞":但这是怎么回事呢,仿佛又进入了朝霞的绚烂里。

"恐是潘安县":这里美得仿佛潘安的故乡,

# 潘安:潘安貌美,常用作美男子的代称。

"堪留卫玠车":甚至能让才子卫玠停车驻足。

# 卫玠: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留:停留。,堪:可。

"深知好颜色":我深知这些花朵的好姿容,

# 颜色:姿色,颜色。

"莫作委泥沙":请不要让它们凋零在泥沙之中。

# 委:坠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花底》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花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中“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描绘了花朵的美丽,而“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则通过暮雨和朝霞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花的鲜润与美丽。颈联“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通过典故,表达了花的繁多与美丽。尾联“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则流露出诗人对花的珍惜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中“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运用互文,将萼与花、蕊与须相互映衬,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诗中引用“潘安县”“卫玠车”等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对花的赞美。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花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迟暮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花底》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他流寓成都时期,地点是彭州九陇县的丹景山。这首诗创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当时杜甫在老友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下,终于在成都建成了草堂。经历了多年的漂泊与战乱,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暂得安宁的居所。应好友高适之邀,杜甫创作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隐含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花底》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彭州九陇县丹景山所见的花景。诗中通过对花的美丽描写(“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展现了花的绚烂与生机。颔联“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通过比喻,进一步描绘了花的润泽与鲜艳。颈联“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则通过典故,暗示花的繁多与美丽。尾联“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表达了诗人对花的惜爱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通过对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命易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互文:“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一句中,萼和花都指的是花瓣,蕊和须都指的是花蕊。这种互文手法通过相互补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描绘出花朵的繁盛与美丽。夸张:诗中“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牡丹花的繁盛,但这种夸张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基于花卉园艺学中重瓣牡丹的特征。这种夸张的手法,既突出了牡丹的华丽,又显得真实可信。拟人:“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将花比作行走的暮雨和朝霞,生动地表现了花朵的润泽与鲜艳,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用典:“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运用典故,分别引用了潘岳(潘安县)和卫玠的故事,通过“潘安县”暗示花的繁多,通过“卫玠车”暗示花的美丽。这种用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对花的赞美。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花的直接描写(“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也有对花的联想和感慨(“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虚实结合,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富有哲理和情感。以景结情:尾联“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以对花的惜爱之情收尾,表达了诗人对花的赞美和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联:“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此联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萼”和“花”均指花瓣,“蕊”和“须”则指花蕊。诗人以“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描绘了牡丹花的繁盛与美丽,通过夸张的笔法表现了牡丹花的华丽与壮观。从花卉园艺学角度看,牡丹的瓣化程度极高,重瓣牡丹可至千瓣,面径可达一尺。诗人用“紫”和“黄”两种色彩,突出了牡丹花的绚丽与高贵。颔联:“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此联通过“暮雨”和“朝霞”两种自然景象,进一步描绘了牡丹花的润泽与鲜艳。诗人仿佛看到花朵在暮雨中被滋润,又在朝霞中绽放光彩,生动地表现了牡丹花的娇艳欲滴和生机勃勃。颈联:“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诗人用典故“潘安县”和“卫玠车”来衬托牡丹花的美丽。潘安县(潘岳)以花县著称,卫玠则以美貌闻名,诗人借此表现牡丹花的繁盛与美丽,足以让过往行人驻足观赏。尾联:“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诗人表达了对牡丹花的惜花之情,希望如此美丽的花朵不要凋零委地。这不仅是对花的怜惜,也隐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花底》整首诗以花为媒,既赞美了牡丹的绝世之美,也借花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迟暮的感慨。这种由物及情的写法,使诗作在生动的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细腻的笔触与深邃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邺《汴河》

下一篇:唐·王勃《落花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