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结绿枝":翠绿枝条生长茂盛,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晔晔垂朱英":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 朱英:红花。,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常恐零露降":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
# 零露:即露珠。
"不得全其生":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
"此生岂我情":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昔我未生时":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
"谁者令我萌":究竟是哪一位令我萌生。
"弃置勿重陈":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
# 陈:述说。
"委化何足惊":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 委化:自然的变化。
初唐诗人
王绩(585~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性格简傲,嗜酒。王绩作诗继承了阮籍与陶潜咏怀言志的传统,并喜写饮酒和田园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其诗风质朴清新,不染雕琢浮华旧习,真率自然,平淡质朴。其文骈散兼长,疏朗明快,清新可诵。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哲理诗。诗中描绘石竹绿枝繁茂、红花艳丽,又念及霜露将致其凋零,由物及人思索生命。既流露出对生命遭遇的彷徨苦闷,又以顺应自然作结,表达出超脱淡然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四句中,“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实写石竹绿枝丰茂、红花明艳的全盛之态,“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虚想霜露降临、石竹凋零的情景,一实一虚形成对照,深寓对美好易逝的忧患感。托物言志:全诗借石竹着墨,先写石竹盛极将衰,再由物及人,转入对生命、人生和自我的思考,最后以顺应自然变化作结,通过对石竹的描写寄寓人生感慨,反映作者纯任自然的人生态度。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正面刻画石竹。“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以叠词摹状,勾勒出石竹绿枝丰茂、红花明艳的全盛之态,洋溢着对其风姿的赞叹。“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则笔锋一转,由眼前实景转入对霜露降临、石竹凋零的虚想,在虚实对照中深蕴对美好易逝的忧患之感。“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两句由石竹遭遇转至人生思索,以叹息引出对生命归属的叩问。“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进一步追索生命起源,层层递进地展现对自我、人生的迷茫彷徨,字里行间隐含着对隋末社会纷乱现实的不满。末两句“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陡然转折,以“勿重陈”收束前番思索,以“委化”表明顺应自然变化的态度,在对生命困境的超脱中彰显诗人旷达超然的胸襟。全诗借物起兴,由景及情,在哲思中完成从忧思到释然的情感递转。
4. 作品点评
《石竹咏》借石竹寄寓情怀,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格调清雅深沉。全诗在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又在风格上深得陶渊明诗朴素自然的神韵。其将咏物与哲思巧妙融合,于质朴笔墨中见丰韵,于清雅格调中显深沉,在初唐诗坛中堪称老到浑成的作品。
# 谭云:观生诗。钟云:亦是忧生。达甚(“昔我”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陆钿曰:王无功以《周易》、《老庄》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故其为诗具有道骨。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非但理至,风味亦适。得句即转,转处如环之无端,落笔常作收势,居然在陶、谢之先。唐汝询曰:无功,隋人诗,却脱尽隋套,有乐府余响。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选评》
# 绩为王通之弟,而志趣高雅。……其《醉乡记》为苏轼所称,然他文亦疏野有致。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 王无功旷志绝俗,晴季弃六合丞,归耕东皋,作《五斗先生传》,酿藉渚田,隐偕子光,希慕柴桑、栗里之风切矣。其《石竹》一咏,雅见本怀。
《静居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