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běi
shān
yǒu
fāng
huā
zhèng
wèi
cǎi
zhī
qiū
fēng
chuī
shā
jūn
jiàn
yún
bǎi
zhàng
qīng
sōng
zòng
shǐ
使
qiū
fēng
nài
shí
cháng
zuò
qīng
dài
lián
huā
xiāng
shí

译文

北山生长着芳香的杜鹃花,繁茂的花朵正盛开。还未及采摘,秋风突然袭来将花朵摧残。你看那高耸入云的百丈青松枝干,纵使秋风肆虐也无可奈何。松树四季常青如黛色,可悲杜鹃花却不能与之共存。

逐句剖析

"北山有芳杜":北山生长着芳香的杜鹃花,

"靡靡花正发":繁茂的花朵正盛开。

"未及得采之":还未及采摘,

"秋风忽吹杀":秋风突然袭来将花朵摧残。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你看那高耸入云的百丈青松枝干,

"纵使秋风无奈何":纵使秋风肆虐也无可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松树四季常青如黛色,

"可怜杜花不相识":可悲杜鹃花却不能与之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北山杜花和青松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无常的感叹和对坚韧品质的赞美。前两句描绘了北山上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第三、四句表达了杜花尚未被采摘就被秋风摧毁的遗憾,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第五、六句通过对比青松的坚韧,突出了杜花的脆弱。后两句再次强调了青松的四季常青,而杜花却无人知晓,表达了对杜花的怜悯。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北山上杜花盛开却被秋风摧毁的景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对比杜花的脆弱和青松的坚韧,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诗人描绘了北山上杜若花盛开的景象,花朵芬芳美丽,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第三、四句:“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正当诗人准备采摘这些美丽的花朵时,秋风突然吹来,将花朵摧毁。这一联表达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无常,以及诗人对这种突然变故的惋惜。第五、六句:“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诗人转向描写青松,即使秋风再猛烈,也无法撼动高耸入云的青松。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青松的坚韧和不屈。后两句:“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青松四季常青,而杜若花却无人知晓。诗人以杜若花的短暂和青松的永恒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

下一篇:唐·包何《送王汶宰江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