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云散北风寒":雪后初晴,阴云散尽,北风仍然凛冽地吹着,
"楚水吴山道路难":楚地的水、吴地的山,你这一去路途艰险又漫长。
# 楚水吴山:李侍郎自岳州沿江东下至常州。而所经之处,白西向东分别为古楚国与吴国辖地,故云“楚水吴山”。
"今日送君须尽醉":今天送你远行,我们一定要痛饮到酩酊大醉,
# 须:应。,君:指李侍郎。
"明朝相忆路漫漫":因为明天你我天各一方,思念对方时,中间却隔着那漫漫长路。
# 漫漫:形容漫长,遥远。
唐代文学家
贾至(718~772),唐代文学家。字幼邻,一作幼几,洛阳(今属河南)人,礼部尚书贾曾之子。开元进士,授单父县尉。大历年间,担任兵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卒于任上,获赠礼部尚书,卒谥文。其诗文均负盛名,时人、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杜甫称其“雄笔映千古”。其文章质朴、平易,如《微子庙碑颂》《议杨绾条奏贡举疏》。七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典丽精工,杜甫、王维、岑参皆有和作,广为传诵。其擅长七绝,今存七绝有20首,其中《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春思二首》,皆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通过描写雪后寒冷的景象和友人即将踏上的艰难旅途,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旅途的牵挂,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后双方漫长思念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细腻地勾勒了送行之际的自然景象,巧妙地点明了季节与天气的特征。在“雪晴云散”的清新氛围中,友人踏上了新的旅程,而那凛冽的“北风寒”不仅为旅途增添了几分艰辛,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的深切忧虑,为下句的展开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句则巧妙地从天时过渡到地理,既描绘了临别时的依依不舍,又展望了别后的漫长旅程。“楚水吴山”这一意象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李侍御离开岳州后,沿长江东行所将面临的重重山水阻隔,不仅体现了跋山涉水的艰难,更深深寄托了作者对友人行程的关切与挂念。第三句紧承前文,以雪霁天晴的明媚景象为背景,却蕴含着离别的哀愁。诗人提出“尽醉”以解愁,这既是对友人的一种深情劝慰,也是两人共勉面对未来挑战的体现。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相比,这里的“尽醉”更添了几分共度时艰的豪情。而结句的“明朝相忆”则不仅仅是对未来某一天的简单预设,它蕴含了深深的不舍与期盼,暗示了即便日后相隔千里,两人的心仍将紧紧相连。“路漫漫”一词,在形象描绘旅途艰辛的同时,也借助前文的“北风寒”和“楚水吴山”构建了一幅辽阔而深远的意境图,让人深刻感受到跋涉的不易、风寒的侵袭以及两人之间那份即将远隔却难以割舍的情谊。进一步品味,“明朝相忆”与“今日”的对比,不仅局限于到达常州前的短暂分别,更预示着日后相聚的难得与珍贵。因此,这份“明朝相忆”的情感显得愈发深厚而绵长,而“今日”尽醉惜别的深情也因此而被烘托得更加动人肺腑。
3. 作品点评
此诗作者善用素朴之辞,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却饱满欲溢,音调清新流畅,章法虽错综交织却井然有序。虽言其“风神韵度”较《渭城》稍显逊色,然亦不失为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自有一番独特韵味。
# 此篇音律纯熟,语亦清婉,不须深语,自露深情。
明文学家顾鳞《批点唐诗正音》
# “雪晴云散北风寒”,所以“送君须尽醉”;“楚水吴山道路难”。所以“相忆路漫漫”。横竖错综,秩然不乱。盖规矩法度之作。
明文学家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
# 此与摩诘《渭城》诗同意:“明朝相忆路漫漫”,语婉而深;“西出阳关无故人”,思沉而痛,各极其妙。
清文学家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自送别佳作。然不免见压于《渭城》,要是风神韵度有逊耳。
清朴学大家黄生《唐诗摘钞》
# 此诗直抒胸臆,初无深曲之思,而恋别情多。溢于纸墨。
近代诗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诗意谓今日送君而不尽醉,明朝两地相望,道路漫漫,欲如今日之对饮,不可留矣。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饮饯读此,令人沉痛,此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同意,王诗觉胜。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不须深语,自露深情。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唐云:语虽真率,终让《阳关》一筹。
明末清初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又添一意,益后深长。
明李攀龙《唐诗选》
# 语浅情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蒋一梅曰:无限离情只在口头,妙于不尽说。
清赵彦传《唐人绝句诗钞注略》
# 唐人送友诗多矣,此诗直抒胸臆,初无深曲之思,而恋别情多,溢于楮墨。后二句与王右丞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词意极相似;平子言愁,文通限别,今古同怀。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下一篇:唐·岑参《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