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纳乾坤大":天地是如此广阔,
"行行郡国遥":郡国在远方,路途遥远。
"云山兼五岭":雾缭绕的山峦连接着五岭,
"风壤带三苗":风土人情带有三苗的特色。
"野树侵江阔":野外的树木蔓延,使江面显得更加宽阔,
"春蒲长雪消":春天的蒲草在雪融化后生长。
"扁舟空老去":自己只能在扁舟中白白老去,
"无补圣明朝":无法对圣明的朝廷有所补益。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前六句描绘了广阔的天地、山川、风土及自然景色,尾联由景转情,借眼前之景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无奈,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融入到景色描写之中,情景交融。远近结合:首联“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从宏观角度着眼,展现出天地的广阔与郡国的辽远,是远景;颔联“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描绘了云山绵延至五岭、风俗连着三苗之地的景象,仍为远景;颈联“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则聚焦于江畔的野树、春蒲,是近景描写。远近结合,使诗歌画面层次丰富,既有宏大开阔的背景,又有细腻入微的局部景致。
2. 分段赏析
首联:“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诗人开篇便展现出宏大的视野,“纳纳”形容天地广阔,“行行”突出距离遥远,从空间上给人以辽阔之感,为下文描写具体景色做铺垫。颔联:“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描绘出所见的云山连着五岭,风土人情带有三苗的特色,不仅展现了地理风貌,还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颈联:“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从细节入手,野树蔓延使江面显得更加宽阔,春蒲在雪融后生长,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与前文的宏大景象相互映衬,动静结合。尾联:“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诗人的情感在此处陡然一转,由对眼前美景的描写转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自己只能在扁舟中白白老去,无法为朝廷做出贡献,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上一篇:唐·白居易《听弹湘妃怨》
下一篇:唐·聂夷中《杂曲歌辞·古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