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不饮啄":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
#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飞鸣声念群":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 飞鸣声:一作“声声飞”。
"谁怜一片影":有谁会可怜这在辽阔天空中形单影只的一片雁影呢?
"相失万重云":它与雁群失散在层层叠叠的云海之中。
#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
# 望尽:望尽天际。尽:一作“断”。
"哀多如更闻":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召唤。
# 如更:一作“更复”。
"野鸦无意绪":野鸦不解孤雁心情,
#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自纷纷":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 自:自己。一作“亦”。,鸣噪:野鸦啼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在空中孤独地飞翔,声声哀鸣,急切地寻觅着雁群。通过对孤雁行为与心理的细腻刻画,体现了孤雁执着念群、孤独无助的形象特点,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自身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悲惨境遇,以及对亲朋故旧的深切怀念与强烈的思念之情。诗人以孤雁自比,将自己内心的愁苦、失意与对团圆的渴望融入其中,借孤雁的遭遇抒发了个人在乱世中复杂深沉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象征: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孤雁象征着诗人自己以及那些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人。诗中通过描写孤雁不饮不啄、飞鸣念群,以及“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等句,生动地刻画了孤雁的孤独形象,这种孤独和执着的形象,与诗人漂泊流离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故园、对亲友的思念之情相契合。直抒胸臆:“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这句诗,诗人直接发出感慨,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孤雁孤独无依的怜悯之情,同时也借孤雁自喻,抒发了自己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渴望得到理解、慰藉的心情,直接而深切地将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对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中“一片影”与“万重云”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孤雁的渺小与孤单,它在茫茫云海中迷失方向,孤独无助。托物言志:整首诗诗人借孤雁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和人生态度。通过对孤雁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怀乡之情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都寄托于孤雁之上,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使读者在感受孤雁形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虚实结合:诗中对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望尽似犹见”等行为的描写是实写,生动地刻画了孤雁的形象和状态。“哀多如更闻”是虚写,诗人想象孤雁的哀鸣中包含更多哀怨,强化了孤雁的哀伤之情。“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句,由孤雁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也是虚写,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既写孤雁又写诗人自己,情感更加丰富。反衬:乐景衬哀情,诗的最后两句“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将孤雁与野鸦进行对比。野鸦的喧闹、毫无愁绪与孤雁的孤独、哀伤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孤雁的孤独和执着,也暗示了诗人对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世俗之人的不屑。
3. 分段赏析
开篇“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孤雁形象跃然纸上。它舍弃了进食饮水,一心只为寻找同伴,声声鸣叫饱含着对雁群的深切思念,展现出执着坚韧的品性。杜甫借此传递出自己对亲人挚友的强烈渴盼,在动荡岁月里,那份团圆的渴望如同孤雁对雁群的追寻,坚定不移。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笔锋一转,将孤雁置于浩渺苍穹之下。“一片影”与“万重云”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孤雁的渺小与孤单,它在茫茫云海中迷失方向,孤独无助。“谁怜”二字,如一声悲叹,直抒诗人对孤雁的怜惜,也暗含了自身流落他乡、亲朋离散的凄苦。此时,诗人与孤雁融为一体,物我难分,那无尽的思念不仅指向兄弟,更涵盖了所有失散的故交。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细腻地刻画了孤雁的心理。“似”“如”二字营造出幻觉,孤雁望穿秋水,仿佛看到同伴身影,声声哀鸣,似乎听见侣伴呼唤。这种对同伴的强烈执念,正是杜甫对亲朋的苦苦思念。他在漂泊中饱经困苦,无依无靠,内心的痛苦与孤雁一般,深沉而哀痛。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以野鸦的喧闹反衬孤雁的孤寂。野鸦们无忧无虑,肆意鸣噪,全然不解孤雁的愁苦。这恰如杜甫身处乱世,面对庸人俗客时的厌烦与无奈,更加凸显出他对知己亲朋的深切思念。
4. 作品点评
《孤雁》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赞歌,孤雁虽命运多舛,却执着追寻,其精神令人动容。从艺术手法看,全诗咏物精妙,毫无雕琢痕迹,情景交融,生动鲜活。杜甫以孤雁为载体,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苦难交织,成就了这篇千古佳作,让后人透过孤雁的身影,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坚守。
# 杜陵诗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噂沓喧竞。其形容精矣。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余)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八句;公(按指山谷)又使读老杜“孤雁不饮啄”者,然后知崔涂之无奇。《老杜补遗》云:“鲍当《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续,空有影相随’,孤则孤矣,岂若子美‘孤雁不饮啄……相失万重云’,含不尽之意乎?”
宋范温《潜溪诗眼》
# 《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读此篇便见得鲍当辈止是小家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唐末有鲍当为《孤雁》诗,因谓之“鲍孤雁”;亦未能逮此。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将孤雁说作一极有交情,极不妄交人。“似犹见”、“如更闻”,说不得“见”与“闻”矣。“孤”字、“念群”字,意皆尽此二句(“望尽”二句下)。钟云:咏物请客,语难于妙,此可为法(末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前半就孤雁意中写,三、四自然。后半就咏孤雁者意中写,不着一分装点。结稍露骨;托之咏物,尚不甚碍耳。许印芳:全诗主意在第二句。三、四固佳,五、六尤沈刻。世人但知学三、四之自然,往往流为浮滑浅率;正宜学五、六以救之。结句“野鸦”衬“雁”,“纷纷”衬“孤”。题字无一落空,此法律谨严处。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鹤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玉彦辅曰:公值丧乱,羁旅南土,而见于诗者,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讥不知我而譊譊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片影”、“重云”,失群之所以结念也。……“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末用借结法。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羁离之苦,触物兴哀,不觉极情尽态如此。公诗每善于空处传神(“望尽”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遂成绝调(“相失”句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借鸦相形,抑彼而伸此,尊题格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少陵……《孤雁》、《萤火》之什,《蕃剑》、《捣衣》之作,皆小题咏物诗也,而不废议论,不废体贴,形容仍超超玄著,刻划亦落落大方,神理俱足,情韵遥深,视晚唐、南宋诗人体物,迨如草根虫吟耳。是以知具大手笔,并小诗亦妙绝时人,学者可知所取法矣。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 诗中所应有,无所不有,诗中周,孔也。查慎行:次联笔意空阔。李天生:着意写“孤”字,直探其微,而无一笔落呆。何义门:五、六遥遥一雁在前,又隐隐一群在后,虚摹“孤”字入神。
清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万重云”三字益显甚孤矣,馀七句之妙易见(“相失”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上一篇:唐·李白《山中问答》
下一篇:唐·李白《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