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wè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wèn
shān
xiào
ér
xīn
xián
táo
huā
liú
shuǐ
yǎo
rán
bié
yǒu
tiān
fēi
rén
jiān

译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逐句剖析

"问余何意栖碧山":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

# 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栖:居住,隐居。,何意:一作“何事”。,余:我,诗人自指。

"笑而不答心自闲":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 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不答:一作“不语”。

"桃花流水窅然去":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 桃花流水窅然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一作“宛然”。

"别有天地非人间":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问答》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描绘隐居碧山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全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既体现李白“清水出芙蓉”的浪漫诗风,又蕴含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展现了诗人隐逸情怀与济世理想的复杂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中问答》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于隐居安陆碧山期间(729-730年)。李白自727年起在安陆居住十年,曾于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此诗正是诗人在自然山水间感悟自由境界的产物,通过描绘碧山桃花流水的幽美环境,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笑而不答”的神态与“别有天地”的哲思,既体现了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也反映出青年李白未遇明主时暂避尘世、寄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描绘了有人询问诗人为何栖居碧山,诗人笑而不答内心闲适的场景,借桃花随流水悠然远去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别有天地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自在天然情趣的热爱,也体现出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桃花流水窅然去”以桃花飘落、溪水远去的意象,暗喻时光流逝与尘世纷扰的超脱,通过自然之景传达出“非人间”的隐逸之乐,实现景语与情语的完美融合。比喻:将隐居之地比作“别有天地非人间”,以仙界比喻碧山的超凡意境,既形象化展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体验,又暗含对道家逍遥境界的精神追求。以景结情:全诗以“桃花流水”的动态画面收束,将抽象的隐逸情怀具象化为可感的视觉意象,使诗歌意境从现实之景升华为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山中问答》首句“问余何意栖碧山”通过虚拟对话引出隐居主题,既点明题意又引发读者思考。次句“笑而不答心自闲”以神态描写留白,用无声之笑替代直白回答,既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又通过悬念增强诗歌的含蓄之美。后两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以景结情,借桃花飘落、溪水远去的意象暗喻隐逸之乐,化用《桃花源记》典故营造出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全诗运用设问启思、借景抒情、比喻象征等手法,以“笑而不答”的矛盾态度与“非人间”的仙境意象,既表现对自然之美的陶醉,又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体现了李白诗风的浪漫特质与思想的复杂性。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山中问答》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宛如行云流水,毫无雕琢痕迹,全用口头语写成,却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写作手法上极为丰富,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涵盖了问答、叙述、描绘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诗中用笔虚实结合,实处对桃花流水等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如临其境;虚处则点到即止,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种虚实对比,使诗的意蕴更加幽邃。诗境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诗情表面上清淡,内里却浓烈深沉。此诗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押平声韵,节奏悠然舒缓,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情韵。尤其是后两句,以其优美的意境和巧妙的构思,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成为诗中的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问余何意栖碧山……”,又“相随遥遥访赤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此李太白诗体也。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时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不通姓字祖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周珽曰:随心趁口,不经思维,苍词古意,自成天籁。非谪仙人何得此不食烟火语!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绝句中拗体,三、四只当“心自闲”三字注脚,究竟不曾答其所以。栖山原非本怀,然难为俗人道,故立言如此。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此诗信手拈来,字字入化,无段落可寻,特可会其意,而不可拘其辞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此诗纯是化机。白作此诗,如世尊拈花;人读此诗,当如迦叶微笑。不可说,亦不必说。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许顗曰:贺知章呼太白为“谪仙人”,余观此诗信之矣。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李诗本陶渊明,杜诗本庾子山,余尝持此论,而人多疑之。杜本庾,信矣;李与陶,似绝不相近。不知善读古人书,在观其神与气之间,不在区区形迹也,如“问余何事栖碧山……”,岂非《桃源记》拓本乎?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

# “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寄书河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姑射山”,此篇超妙,为绝句上乘。所谓“羚羊挂角,不著一字”者也。欲知其超,但看太白诗“问余何事栖碧山”一首,世所谓仙才者,与此相比,觉李诗有意作态,不免村气。李选字皆妍丽,此则拉杂,如“神明宰”等字,比之“桃花流水”等字雅俗相远,而俗者反雅,雅者反俗,何耶?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下一篇:唐·杜甫《孤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