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客蜀郡":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
# 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汉仍其旧,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此指成都。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后移居新建之草堂,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离蜀,前后共六年,期间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阆州等地,在成都前后合计约五年。
"一年居梓州":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 梓州:四川三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如何关塞阻":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
# 关塞:边关;边塞。,如何:犹岂料。
"转作潇湘游":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
"世事已黄发":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
# 黄发:年老。,世:一作“万”。
"残生随白鸥":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 残生:残余的岁月、生命。
"安危大臣在":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
# 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
"不必泪长流":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
# 不:一作“何”。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诗人在蜀地五年多的生活经历,以及因友人离世、预见到蜀中将乱而决定出峡东归的情况。诗中体现了诗人在年迈流寓之际,心愿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安危,饱含着痛惜、激愤与宽慰等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设问: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以自问的方式,表达出在兵荒马乱、交通阻塞时局下远行的难言隐衷,体现出无奈与愤激之情。对仗:颈联“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中“黄发”与“白鸥”相对,既展现出诗人的身衰体弱与漂泊无依,又表明其行廉志洁、不改气节。反语:尾联“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表面是自我解脱的负气话,实则是饱含着对国家命运担忧的肺腑之言,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中,增强情感力度。
3. 分段赏析
《去蜀》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诗人简单陈述自己在蜀地的客居时长,五年在成都,一年于梓州,平淡话语饱含漂泊之感。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以设问呈现,面对当下兵荒马乱、关山阻塞的时局,诗人却要远赴潇湘,言下尽显对远行的无奈与愤激,同时暗示离开蜀地并非本意,而是因严武离世、自身在蜀处境艰难,不得已为之。颈联“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诗人回顾一生,壮志未酬,头发由白转黄,尽显衰态,展望前路,未来渺茫,只能如江上白鸥漂泊,抚今追昔,“黄发”与“白鸥”对仗,凸显困苦生涯与坚守的志节。尾联“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看似自我解脱的负气之语,实则是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当政者难以担当国家重任,自己理想破灭,国家将覆,愤激中饱含对国家安危的深切担忧。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四十言五言律诗的凝练形式,全景式概括诗人寓蜀五载,笔力雄健而意境寥廓。前四句以宏阔笔触勾勒羁蜀生涯,后四句则陡然转向激切的家国之叹,尾联以裂帛之声直抒深于忧患的赤子情怀,将个人遭际与时代苦难熔铸为一体,既延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精髓。明代胡应麟评其“语淡而味终不薄”,清代沈德潜则盛赞其尾联“如撞钟伐鼓,声闻天地”。
# “世事已黄发”,此句哀甚。尾句则为大臣者贤否,亦可见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亦知公之流泪非为一身之私也。
明王嗣奭《杜臆》
# “五载”字痛(“五载”句下)。“一年”字痛(“一年”句下)。五载蜀郡,一年梓州,骤读之,谓只记其年月踪迹,殊平平无警耳。不知先生以大臣自待,国家安危,无日去心,身在此中,真朝朝暮暮以眼泪洗面,虽一日有甚不可者,奈何“五载”?奈何“一年”?唱此四字,椎心喷血,已为积愤极痈。三句“如何关塞”一转,不觉失声怪叫:“今日去蜀,又非归关中耶?”看他“游”下得愤极。今日岂得“游”之日?我岂得“游”之人?然此行不谓之“游”,又谓之何?刘越石、祖士稚一齐放声恸哭,是此二十字也(首四句下)。是勉强收泪语,正复更痛(“万事”二句下)。自云“何(“不”一作“何”)必”,正复更痛也(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去蜀》结云:“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眼中意中,无数过不得,说不能尽。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游之想,身世衰迟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是何等手笔!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有篇无句,此方是老境。结又得体。结用反言见意,语似自宽,正隐讽大臣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醉歌行》
下一篇:唐·李白《赠崔侍郎(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