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chéng
ào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xīn
jiā
mèng
chéng
kǒu
shuāi
liǔ
lái
zhě
wéi
shuí
kōng
bēi
rén
yǒu

译文

新住到孟城口,可叹只见衰柳而不见昔日种柳之人。以后来到这里居住而追念现在的又是何人呢?我们不必徒然地悲叹这里昔日的主人。

逐句剖析

"新家孟城口":新住到孟城口,

# 新家:新住到。

"古木余衰柳":可叹只见衰柳而不见昔日种柳之人。

"来者复为谁":以后来到这里居住而追念现在的又是何人呢?

# 复:又。,来者:后来的人。

"空悲昔人有":我们不必徒然地悲叹这里昔日的主人。

# 昔人:过去的人。,空:徒然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孟城坳》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精妙五言绝句。开篇伊始,诗的前两句便清晰交代了王维新近迁至孟城口居住的情况,同时展现出此地一片衰败之象。“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寥寥数语,新家所处之地与周边古木仅余衰柳的场景便跃然眼前,衰败之感扑面而来。而后两句“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则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慨抒发而出。这两句诗极具感染力,能引领读者思绪翩飞,从当下满目衰败之景,自然而然地遐想到往昔孟城坳或许曾有的繁茂盛景——古树高耸入云,杨柳轻柔依依,其间还掩映着雅致精巧的山间别墅,一片繁华热闹。整首诗虽篇幅简短,却精炼含蓄,犹如一杯香茗,越品越觉意味深长。其构思深邃独到,笔墨运用精简且曲折有致,在简短的二十字中,尽显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令人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城坳》作为王维诗集《辋川集》开篇之作,背后有着独特的创作背景。王维步入中年后,于长安近郊的蓝田辋川购置了一处产业,命名为辋川别业。在此居住期间,王维常与好友裴迪漫步于周边山林。他们以辋川的孟城坳、华子冈等二十处景致为题材,各自创作了二十首五言诗,王维将这些作品整理成册,辑为《辋川集》,并亲自作序:“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之时,各赋绝句以记之。”值得一提的是,孟城坳原本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宋之问凭借出众的文才与攀附权贵,一度风光无限。然而,命运无常,他两次遭贬,最终客死他乡,这座辋川别墅也逐渐荒芜。王维搬至此处时,眼前的景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思,勾起了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彼时,李林甫专权弄势,张九龄惨遭罢相,这一系列的政治变故,让王维深感失望与忧虑,最终选择退隐辋川。当他目睹孟城坳如今的衰败模样,内心泛起层层波澜,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别墅曾经的主人宋之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初至孟城坳所见古木衰柳的衰败景象,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沧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体现出诗人面对新旧交替、兴衰变化时内心复杂的思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古木余衰柳”的衰败之景,借孟城坳眼前的荒凉之景,抒发内心对世事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与惆怅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对比:“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将过去宋之问别墅的盛景与当下自己所见的衰败景象进行对比,突出岁月流逝、兴衰无常,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以曾经的生机与如今的衰颓形成鲜明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添悲凉之感。以小见大:“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从孟城坳这一小处居所的古今变化,引发对世间万物变迁的思考,以局部见整体,以个别反映一般,展现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虚实结合:“古木余衰柳”是眼前所见的实景,描绘出孟城坳当下的衰败现状;“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则是由实景引发的联想与感慨,属于虚写,通过想象未来居住之人以及对过去主人的追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主题。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新家孟城口”,王维以简洁叙事,表明自己新近迁居至孟城口。通常而言,新居往往意味着崭新气象与美好憧憬。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古木余衰柳”,眼前之景并非预期的焕然一新,映入眼帘的唯有稀疏古木与枯萎残柳,一片衰败之象尽显无遗。一个“古”字,宛如岁月的印记,道尽此地历史遗迹之久远;“余”字则似一声轻叹,暗含着往昔繁华与如今落寞的兴衰变迁;而“衰”字,不仅生动勾勒出柳树萎靡不振、生机殆尽的形态,更将衰败凋零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遥想当年宋氏别墅的辉煌盛况,再观当下的破败模样,强烈的反差,已然为全诗奠定了悲愁落寞的情感基调。顺延至三四句,置身于如此环境,本应有的乔迁之喜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诗人深入的思索。“来者复为谁”,此句蕴含着对时间与人事更迭的探寻,往昔有人于此居住,如今自己身处此地,可终有一日也会离去,不禁让人思忖,未来再来此处的会是何人呢?“空悲昔人有”,诗人进一步感悟到,新旧交替乃世间常理,此刻的自己于后人而言亦不过是往昔之人,如此看来,似乎无需为前人的兴衰而徒增伤感。初读这两句诗,像是诗人在自我宽慰:自己在此安家不过是短暂停留,未来居住者未知何人,即便眼前景象凄凉,也无需为此哀伤。但细细品味,这其中实则蕴含着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目睹当下衰败之景,不难想见此地往昔必定充满生机活力。如今的古木,昔日或许正蓬勃生长;此刻的衰柳,曾经想必也是欣欣向荣之态。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里,写景之笔仅“古木余衰柳”一句,却精妙绝伦。诗人借寥寥数语,勾勒出一片疏落古木与枯萎柳树的景象,孟城口的衰败零落便跃然纸上。其中一个“余”字,宛如一把钥匙,巧妙地开启了情感与想象的大门,蕴含着无尽感慨。它能让读者由眼前的衰败之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往昔的繁盛——那时,想必是古树高耸入云,杨柳柔枝依依,相互掩映着精致典雅的山间别墅,一片生机勃勃、繁华热闹之态。仅这一句景语,便生动传神地传达出诸多意涵,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巧深邃,笔墨运用之精简而富有曲折变化,以极少的文字,展现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复欲”二语,如此俯仰旷达不可得。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物化忘尽,成壮烈极语。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倒折,简而深。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非为昔人悲,悲后人谁居此耳。总达者之言。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吴逸一云:寄慨来者感兴自深。流利清婉。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珽曰:见得到,说得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四句中无限曲折,含蓄不尽。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

# 淡荡人作淡荡语,所以入妙。格调俊整,下二句一倒转,便不成语矣。所以诗贵调度得法。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孟城新宅,仅馀古柳,昔年居此者,重重陈迹,荡焉无存。今虽暂为己有,而人事变迁,片壤终归来者。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摩诘诚能作达矣。

清俞陛雪《诗境浅说续编》

# 言后我来者不知何人,又何必悲昔人之所有也,达人每作是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刘拜山云:新字、古字是全篇之脊,故下半转接不嫌突兀。

现代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感秋寄远》

下一篇: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