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uǎ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dài
jiǎ
mǎn
tiān
wéi
jūn
yuǎn
xíng
qīn
péng
jìn
ān
chéng
cǎo
suì
yuè
wǎn
guān
shuāng
xuě
qīng
bié
zuó
yīn
jiàn
rén
qíng

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逐句剖析

"带甲满天地":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

# 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

"胡为君远行":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 胡为:何为,为什么。

"亲朋尽一哭":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

# 亲朋:亲戚朋友。

"鞍马去孤城":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草木岁月晚":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

"关河霜雪清":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 关河:关山河川。

"别离已昨日":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

# 别离已昨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因见古人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远》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杜甫以简洁质朴的白描笔触,将离别之情刻画得极为深刻,仿佛能直击人心。他以深沉浓厚的情谊为依托,巧妙地烘托出尘世的苍凉以及离别时刻那份孤寂落寞的心境。从整体来看,这首诗的基调呈现出幽静且清雅的特质,其结构安排十分精巧,前后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诗中描绘的送别场面细腻入微,生动感人,极具画面感。在表现手法上,诗人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方式,同时将虚与实相结合,让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多元,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对当时社会的衰败之象有着极为透彻的认知。在诗中,他虽未直接批判,但却通过对离别情境的描绘,侧面流露出对人情冷漠的无限喟叹。而这背后,恰恰凸显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切热爱与高度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远》是杜甫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彼时,大唐深陷安史之乱的泥沼,局势动荡不堪。“送远”所描绘的情境,乃是杜甫在战火连天的艰难时刻,不得不离开秦州,踏上前往蜀道的漫漫远行之路。学者浦起龙对这首诗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此诗并非写送别他人,而是杜甫自送自离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关于送别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在天地间布满战乱军队的背景下,友人无奈踏上旅程,亲友悲痛送别。通过对冬季草木、霜雪、关河的描写,营造出萧瑟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愁、伤感以及对时代动荡的无奈,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2. 写作手法

设问:首句“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以设问的方式,先交代了社会战乱的背景,又引出友人远行这一事件,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白描:颔联“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运用白描,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亲朋痛哭送别,诗人独自骑马离开孤城的场景,将离别的悲戚表现得直观而强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哀伤的氛围。借景抒情:颈联“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借冬季草木凋零、关河霜雪的清冷景色,烘托出内心的忧愁、伤感与无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尾联“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中,“别离已昨日”是对已经发生的离别的实写,而“因见古人情”则是通过想象古人的惜别之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是虚写,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送远》首联以独特的提问形式展开。“带甲满天地”生动描绘出当时战乱频仍、遍地皆兵的混乱场景,杜甫开篇便以如此新奇的表述和雄健有力的笔触,瞬间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紧接着的次句中,“君”其实是诗人对自己的指代。在这兵荒马乱、局势动荡的艰难时刻,诗人不禁自问,究竟为何要踏上这“远行”之路。颔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启程之际的场景。亲朋好友们齐声痛哭,皆因身处离乱之世,重逢的希望渺茫,未来充满未知。而诗人本人,默默无言地跨上“鞍马”,实际上他的内心同样满含悲戚,噙着泪水,孤独地告别了秦州这座孤城,渐行渐远。一边是亲朋好友痛哭流涕的有声悲号,一边是诗人默默饮泣的无声哀伤,如此悲切凄凉的画面,宛如就在眼前,令人动容。颈联点明了诗人远行的具体时间以及在旅途中的真切感受。此时,草木已然凋零,一年即将步入尾声。霜雪纷纷扬扬洒落,关河一带尽显冷清孤寂。这正是诗人告别亲友后,一路前行所目睹的景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联中,“岁月”二字按常规声律应用平声,但诗人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大胆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声,下句四字用平声。以这种拗峭的语言,生动地勾勒出寒冬时节旅途的艰辛,这也成为杜甫五言律诗中以入声字替代平声字的典型范例,极具借鉴价值。尾联则是对亲朋相送深情厚谊的回忆。与亲朋好友的“别离”之事虽已成为“昨日”的过往,但那份真挚情谊令诗人难以忘怀,仿若仍在今日。由此,诗人感慨万千,从这次送别中似乎看到了“古人”那种殷切的惜别之情,蕴含着深厚的情义。不过,这里表面上在提及“古人”,实际上却是在暗指当下社会的世态炎凉与人情淡薄。

4. 作品点评

《送远》这首诗在艺术呈现上展现出诸多鲜明且精妙的特点:其一,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宛如一个有机的整体。开篇诗人对自身远行缘由的追问,与结尾对送别场景的回味、对古人惜别之情的感怀相呼应,其中“戏”所蕴含的那份看似闲适却又难掩愁绪的心境贯穿始终,深化了主题。其二,诗中对送别场面的刻画极为细腻。亲友的痛哭流涕与诗人无声跨上鞍马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离别的哀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那种悲戚氛围。其三,诗人巧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对现实中离别场景、路途景象的实写,与回忆中送别画面以及对古人惜别之情的虚写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空间,强化了抒情效果,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复杂。其四,通过对比描写,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如亲朋的痛哭与诗人的默默无声形成对比,凸显出离别的沉重;现实人情的淡薄与对古人深厚情谊的想象对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鲜明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四句悲壮,乱世之别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云:如画出塞图矣(“鞍马”句下)。刘云:两语两意。“别离”则“昨日”矣,往往“古人”也如我也,自怪其“情”之悲也(“别离”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平时别离,已足悲伤,况逢乱世,倍增惨怆。起二语,写得万难分手;接联,更作一幅《关河送别图》。顿觉斑马悲鸣,风云变色,使人设身其地,亦自惨然销魂矣。

清黄生《杜诗说》

# 子美五古律,沉雄浑厚者是其本体,而高亮者次之。他如“胡马大宛名”、“致此自僻远”、“带甲满天地”、“岁暮远为客”、“何年顾虎头”、“光细弦欲上”、“亦知戍不返”等篇,气格遒紧而语复矫健,虽若小变,然自非大手不能。其他琐细者非其本相,晦僻者抑又变中之大弊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谭(元春)云:响奥气浑。钟云:情至(首二句下)。钟(惺)云:深甚。不在不可解,而在使人思。若以不可解求深,则浅矣(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妙在八句佳处寻不出,说不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别离已昨日”,难解。……余谓送行在今日,而别离已在昨日,因古人用情,非临别而后悲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冯舒:妙在落句。何义门:末二句已别而复送,又以时艰行远,情不能已也。纪昀:“已”字必“如”字之误,此用江淹《古别离》语。无名氏(乙):起得矫健。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一片真气团结,流出真诗,不使人得指其句字佳处。又云:方当别离,又成昨日,古人于此,每难为情,我何为独不然乎?十字之中,凄折无限。五、六,写出既去后,中途憔悴之苦,因思《古别离》有“送君如昨日”者,知古今有同悲也。单复《杜律》刻本,末句刊作“因见故人情”,亦有意义。盖因此诗上四已尽送远之意,下则代远行者作回答之词,……因想见故人哭别之情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子美诗:“别离已昨日,因见故人情。”是因我而获古人之心,自《绿衣》篇末句化出,而稍变其意,意味便长。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何等起手!读杜诗要从此等着眼(“带甲”四句下)。此既别后作诗赠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言所送,盖自送也。知公已发秦州。玩下四,当是就道后作也。……结联尤有味。……不曰故人情,而曰“古人情”,不独聚散之悲,兼见炎凉之态;又知公在秦州,人情冷落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突兀(“带甲”句下)。王西樵云:感慨悲壮,不减“萧萧易水”之句。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纯用浑笔,前四气爽声沈,不关字句。“已昨日”犹云已尔便成昨日,是预道之辞。

清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与于襄阳书》

下一篇:唐·张纮《闺怨·去年离别雁初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