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zhōng
zèng
yuán
j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kān
hóng
qīng
tái
yòu
shì
liáng
fēng
tiān
guài
yín
qiū
jūn
jiào
jìn
èr
máo
nián

译文

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气。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易逝,白发(二毛)将生,不觉距老年临近了。

逐句剖析

"不堪红叶青苔地":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

# 不堪:承担不起,受不了。

"又是凉风暮雨天":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气。

"莫怪独吟秋思苦":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易逝,

# 秋思:秋日寂寞凄凉的思绪。,独:独自。,莫怪:莫要见怪。

"比君校近二毛年":白发(二毛)将生,不觉距老年临近了。

# 比君校近二毛年:与您比,算起来(我)已接近老龄之年了。比君:跟你相比。校:即“较”,比较。近:靠近。二毛:头发斑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雨中赠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绘了秋雨中红叶飘落、青苔满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次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易逝的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秋雨中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白居易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雨中赠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贞元十八年(802年)。当时白居易31岁,与元稹的友谊已初露端倪。白居易在秋雨时节,看到萧瑟的景象,触景生情,思念好友元稹。诗中既有对秋天的感慨,也有对年华易逝的喟叹。白居易与元稹在贞元十八年之前已相识,二人志趣相投,结下深厚友谊。白居易比元稹年长七岁,两人在官场相互扶持,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在秋天的孤独与对挚友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雨中赠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赠别诗。描绘了红叶、青苔、凉风和暮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易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元稹的思念。诗中通过描写秋天的悲凉景象,“红叶青苔地”“凉风暮雨天”,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人以自己对秋日的感慨,与友人元稹的处境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对年华易逝的无奈。虽语调沉郁,但韵味有致,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凄凉景色(“红叶”“青苔”“凉风”“暮雨”),营造出一种寂寞孤独的氛围,同时将内心的苦闷和秋思融入其中,使景与情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诗人以“不堪”开篇,直接表达对眼前景色的无奈与厌倦。“红叶”“青苔”“凉风”“暮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不堪”与“又是”的对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厌倦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这种凄凉的景色不仅触动了诗人的感官,也引发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后两句:“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这一联转入情感表达,诗人以“莫怪”开篇,解释自己为何会独自吟咏秋思之苦。诗人提到“比君校近二毛年”,暗示自己比友人元稹更早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心境的衰老。“二毛”指头发斑白,象征着衰老,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谷《蓼花》

下一篇:唐·白居易《重到城七绝句·恒寂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