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江陵道":江陵的路途悠远朦胧,望不到尽头,
"相思远不知":我对你的思念啊,隔着千山万水,你大概无从知晓。
"近来文卷里":这阵子我写下的诗文里,
"半是忆君诗":有一半,都是思念你的句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念友人元稹的诗。描写了白居易和友人李杓直、弟弟白行简游完曲江、慈恩寺后,喝酒时思念友人的情景,表现了对远方友人元稹的浓烈思念。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相思远不知”一句,不绕弯子,直接点出对友人的牵挂,“远不知”三字既道尽距离阻隔的无奈,又藏着思念无法传递的怅惘,字字都是未加掩饰的真情。末句“半是忆君诗”更是以具体实在的表述直剖心迹,用诗文里“一半”的篇幅来述说思念,将无形的牵挂化作实际的事物,没有华丽辞藻,却比任何修饰都更有力量。这种直抒胸臆不张扬、不夸张,如家常话般自然,却让深厚情谊在朴素直白中尽显,读来格外真切动人。反衬:以乐景衬哀愁,全诗以“破春愁”起笔,借寻乐(如宴饮、赏春)试图消解愁绪,乐景越盛,越反衬出春愁的根深蒂固,看似酣畅的醉饮,实则是离愁的暂时麻醉,热闹场景与内心孤寂形成反差。
3. 分段赏析
“渺渺江陵道”“渺渺”形容路途悠远模糊,“江陵道”点明友人元稹所在之地。这句看似写路,实则藏着对远方友人的牵挂,路途越远,思念越切,用简单的地理描述拉开空间距离,为后文的“相思”铺垫,字浅而意深。“相思远不知”紧承上句,直接点出“相思”之情。“远不知”既说相隔太远,这份思念难以让对方知晓,也暗含思念因无法传递而更显浓烈的意味,直白流露对元稹的惦记,不加修饰却格外真挚。“近来文卷里”转向日常细节,“文卷”指自己的诗文作品。这句看似平淡,却为下句做了铺垫,将抽象的“相思”落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思念不再是空泛的情绪,而是有迹可循的事实。“半是忆君诗”作为全诗的收束,这句以具体数字“半”强化情感,近来写的诗文中,一半都在思念你。用实实在在的创作记录印证思念之深,没有华丽辞藻,却让“相思”有了重量,朴素中见出二人情谊的深厚,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之一,白居易借助这类诗作,践行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念。诗中呈现的文人交往模式,也为研究中唐诗歌的交际功能提供了颇具代表性的实例。
# 语淡而情深。
宋洪迈《容斋随笔》
# “计程今日到梁州”句开创“以事写情”新范式。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文人相忆,至此极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劝酒》
下一篇:唐·杜甫《大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