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ài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mài
gān
xiǎo
mài
huáng
xíng
zǒu
cáng
dōng
zhì
西
liáng
yáng
wèn
shuí
yāo
lián
qiāng
shǔ
bīng
sān
qiān
rén
lǐng
xīn
jiāng
shān
cháng
ān
niǎo
yǒu
chì
tuō
shēn
bái
yún
huán
xiāng

译文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逐句剖析

"大麦干枯小麦黄":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

# 大麦:句法实本汉桓帝时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妇女行泣夫走藏":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 女:一作人。

"东至集壁西梁洋":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

# 洋:即今陕西省洋县。,梁:即今陕西省勉县褒城镇。,壁:即今四川省通江县。,集:即今四川省南江县。

"问谁腰镰胡与羌":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 胡与羌:指党项、吐蕃等。这一句中,自具问答,上四字问,下三字作答。,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鲍照诗:“腰镰刈葵藿。”

"岂无蜀兵三千人":岂敢没有三千蜀兵,

"部领辛苦江山长":(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 江山长:言路途遥远,策应不及。,部领:即部曲统领,犹部队,一作“簿领”。

"安得如鸟有羽翅":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

"托身白云还故乡":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 托身:寄身;安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麦行》为唐代杜甫所作。此诗为古体诗,以战争为题材,描绘大麦小麦成熟时,百姓却因胡羌入侵,面临妇女悲泣、丈夫逃亡的惨状,还指出蜀兵防御因地域广阔而艰难,最后表达诗人思乡之情。写作上运用白描勾勒凄惨场景,以设问强化对侵略者谴责,借鸟抒情凸显思乡。前两句写百姓苦难,中间点明战乱根源与防御困境,后两句抒思乡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麦行》由杜甫创作。杜甫因战乱来到成都,却见蜀中亦不安宁。宝应元年(762年)夏收五月麦熟时,吐蕃、党项等贵族统治者武装部族抢夺百姓收成,还掳掠丁壮、侮辱妇女。因兵力抽调对付安史叛军,当地唐军无力护民。杜甫时任成都尹、东西川节度使幕府参谋,了解情况后,为补史书之缺,借诗委婉讽刺唐王朝安边不力,表达对国事的忧心及对百姓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描绘了大麦干枯、小麦泛黄时节,因吐蕃、党项等外族入侵,蜀地农村呈现出妇女哭泣、丈夫逃亡的悲惨景象,体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诗中借东至集壁西梁洋等地胡羌抢夺百姓粮食的景象,写出了侵略者的恶行以及当地防御的艰难。同时,借“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表达了诗人在这混乱局势下渴望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整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受苦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白描:“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诗人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麦熟时节却充满凄惨氛围的画面。大麦干枯、小麦金黄,本应是丰收的喜悦场景,然而“妇女行泣夫走藏”,妇女一边行走一边哭泣,丈夫四处奔逃躲藏,两相对比,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悲惨场景,深刻感受到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与恐惧。借物抒情:“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诗人借鸟儿拥有翅膀能够自由飞翔这一特点,表达自己渴望像鸟儿一样,借助白云回到故乡的强烈愿望。在这里,“鸟”和“白云”成为了诗人思乡情感的寄托物,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具象化,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比:诗中“大麦干枯小麦黄”描绘的是丰收在望的景象,而“妇女行泣夫走藏”展现的却是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丰收的景象与百姓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破坏,丰收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反差强烈,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百姓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悲哀,进一步凸显了诗歌对战争的批判主题。设问:“问谁腰镰胡与羌”,诗人在此处明知故问,通过设问“是谁腰间挂着镰刀四处抢夺”,然后给出答案“胡与羌”,直接点明了造成百姓苦难的罪魁祸首,引发读者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强化了对胡羌入侵行为的谴责,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根源以及侵略者的恶行,使诗歌的情感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大麦行》可分三层赏析。开篇“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以白描勾勒麦熟时百姓凄惨之景,丰收在望却因战乱致妇女悲泣、丈夫逃亡,形成强烈反差,奠定全诗悲苦基调,凸显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摧毁。“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诗人将视角从局部扩至广阔地域,指明胡羌自东至西四处抢夺。设问手法强化对侵略者的谴责,揭示百姓苦难根源,展现战争肆虐范围之广,加深读者对战争危害的认知。“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先道出蜀地防御困境,非无兵而是调度艰难,流露出对局势无奈。继而借渴望如鸟归乡,抒发思乡之情与对和平的向往,从对战争现实的描绘转向内心情绪表达,使诗歌情感层次更丰富,尽显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4. 作品点评

《大麦行》艺术特色鲜明,全凭白描手法勾勒情境,未用任何华丽藻饰之词,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心系国事、体恤百姓的深厚情感。诗歌不着痕迹地将深沉感慨融入叙事之中,读来韵味悠长,给人以质朴语中蕴含浓烈深情之感。诗的结尾,情感表达尤为强烈却又有所节制。“安得”二字的运用堪称精妙,它不着痕迹地将美好的愿景与残酷的现实并置对照,采用欲抑先扬、欲擒故纵之法,相较平铺直叙式的渲染或夸饰,更具动人心弦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三语奇绝,即两汉不易得。子美“大麦下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问谁腰镰胡与羌”,才易数字,便有汉唐之别。

明胡应麟《诗薮》

# 汉桓帝时童谣云:“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杜《大麦行》全袭其语,《兵车行》句调亦本此。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大麦行》,忧边寇而作也。腰镰刈麦,出自胡羌,徒赍盗粮耳。蜀兵三千,鞭长不及,故思东归以避之。蔡曰:《汉书》: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每句中函问答之辞,公诗句法盖原于此。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类本》云:前四句如童语。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大麦行》,大麦谣也。曷言乎谣也?代为遣调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谓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诸羌因粮于野,客兵难与争锋,思去而归耳。刺寇横,伤兵疲,言外无穷恺切。仇氏误认托身归乡为自欲避之。了无意味。且公在蜀中,与梁州风马牛不相及。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忆元九》

下一篇:唐·韦庄《湘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