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古丰县":在徐州的古丰县,
"有村曰朱陈":有一个村庄名叫朱陈。
"去县百余里":距离县城有一百多里,
"桑麻青氛氲":桑树和麻类植物生长茂盛,一片青葱氤氲。
# 氛氲:盛貌。
"机梭声札札":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响,
"牛驴走纭纭":牛和驴在村中往来不绝。
# 纭纭:纷多貌。
"女汲涧中水":女子从山涧中汲取泉水,
"男采山上薪":男子到山上砍伐柴薪。
"县远官事少":远离县城所以官府事务稀少,
"山深人俗淳":地处深山因而民风淳朴。
"有财不行商":即便有财力也不外出经商,
"有丁不入军":家中有男丁也不前往从军。
"家家守村业":家家户户都坚守着乡村的产业,
"头白不出门":直到头发花白也不离开家乡。
"生为村之民":活着时是村里的一员,
# 村之:一作陈村。
"死为村之尘":死后化作村里的尘土。
# 村之:一作陈村。
"田中老与幼":田间的老人和孩童,
"相见何欣欣":相遇时彼此都满是喜悦之情。
"一村唯两姓":全村只有两户大姓,
"世世为婚姻":世世代代相互通婚。
"亲疏居有族":无论亲疏都按家族聚居,
"少长游有群":无论老少都结伴游玩。
"黄鸡与白酒":用黄鸡和白酒待客,
"欢会不隔旬":欢乐的聚会每隔十天就有一次。
"生者不远别":活着的人不远离家乡,
"嫁娶先近邻":嫁娶优先选择邻近人家。
"死者不远葬":去世的人就近安葬,
"坟墓多绕村":坟墓大多环绕在村庄周围。
"既安生与死":既安于生前死后的归宿,
"不苦形与神":身体和精神都不感到劳苦。
"所以多寿考":因此村里多有长寿之人,
# 寿考:犹言高寿。
"往往见玄孙":常常能见到玄孙绕膝。
"我生礼义乡":我生长在崇尚礼义的地方,
"少小孤且贫":从小孤苦又贫穷。
"徒学辨是非":白白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只自取辛勤":到头来只给自己带来辛劳。
"世法贵名教":世俗礼法看重名教纲常,
# 名教: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
"士人重冠婚":士人重视加冠和婚姻大事。
# 冠婚:指冠礼与婚礼。
"以此自桎梏":因此把自己束缚在礼教中,
# 桎梏:脚镣手铐。
"信为大谬人":实在是大错特错的人。
"十岁解读书":十岁懂得读书,
"十五能属文":十五岁能撰写文章。
"二十举秀才":二十岁考中秀才,
"三十为谏臣":三十岁成为谏议之臣。
# 为谏臣:指元和三年(808)四月除左拾遗,时年三十七岁。
"下有妻子累":下有妻子儿女的牵累,
"上有君亲恩":上有君主双亲的恩情。
"承家与事国":承担家庭责任和为国效力,
"望此不肖身":都指望我这个不成器的人。
# 不肖:不贤。
"忆昨旅游初":回忆当初外出游历,
"迨今十五春":至今已有十五年光阴。
"孤舟三适楚":乘孤舟三次前往楚地,
"羸马四经秦":骑瘦马四次经过秦地。
"昼行有饥色":白天赶路面带饥容,
"夜寝无安魂":夜晚睡觉不得安宁。
"东西不暂住":东西奔波无处长久停留,
"来往若浮云":往来漂泊如同浮云一般。
"离乱失故乡":战乱中失去故乡,
"骨肉多散分":亲人骨肉大多离散分居。
"江南与江北":江南和江北各地,
"各有平生亲":都有我一生的亲人。
"平生终日别":一生终日与亲人离别,
"逝者隔年闻":去世的消息要隔年才能听闻。
"朝忧卧至暮":早晨忧愁躺到傍晚,
"夕哭坐达晨":夜晚哭泣坐到清晨。
"悲火烧心曲":悲痛如火烧灼内心,
"愁霜侵鬓根":忧愁似霜侵染鬓角。
"一生苦如此":一生劳苦如此,
"长羡村中民":长久羡慕村里的百姓。
# 村中:一作陈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前半段写了朱陈村里的人情味儿,热热闹闹的,特别朴实厚道;后半段想起自己这半辈子,东奔西跑的,过得又孤单又辛苦。通过对比朱陈村的安乐祥和与自身漂泊的孤苦艰辛,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因美好他者而触发的、难以抑制的身世之悲和孤独感伤。
2. 分段赏析
开头几句“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首先点出村庄的位置和自然环境。“桑麻青氛氲”描绘桑麻茂盛的景物,形成一幅青翠温馨的田园图景;“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通过“札札”、“纭纭”等叠词,写出牛驴奔跑的欢快景象;“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则刻画了男女分工劳动的朴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直白,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和谐安宁。这段写景与劳动场景,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再现乡村的恬静氛围,传达出淳朴自然的思想感情。紧接着的“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到“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描写村庄的社会状态。“县远官事少”突出偏僻少扰的生活,“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强调世代安居的人物特点,人物形象如老人坚守村业,体现稳定安宁;“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以生死相连的比喻,表达人物对乡土的情感归属。语言平实质朴,通过连续叙述,展现乡村不慕外物的淳朴主题,思想和手法上体现了诗人理想的世外桃源。随后“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到“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刻画村人的家族生活和风土人情。“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点明村庄的血缘结构,人物如老少相见的“欣欣”表情,显露出人情温暖;“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写家宴的欢聚场景,景物如黄鸡白酒,意象鲜明,象征日常喜悦;“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进一步写葬俗,表现生死相依的稳定生活;“多寿考,往往见玄孙”以实际事例点明长寿结果。诗歌的结尾部分,“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到“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转向诗人自述。“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写读书苦闷的人物经历;“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描绘舟马漂泊的劳累景象,如“羸马”显出疲惫形态;“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通过昼夜对比,写诗人奔波焦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写家族离散,人物形象凄惨;“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用“火烧”、“愁霜”的比喻,形象化情感,突显忧愁痛苦。最后“长羡村中民”点明主旨,语言以简洁有力的叙述,运用对比手法将乡村宁静与自身奔波对照,主题从写实转向个人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官路艰辛的深沉悲慨。
# 朱陈村在徐州丰县东南一百里深山中,民俗淳质,一村惟朱、陈二姓,世为婚姻。白乐天有《朱陈村》诗三十四韵,其略云:“县远官事少,山深民俗淳。……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予每诵之,则尘襟为之一洒,恨不生长其地。后读坡翁《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则宋之朱陈已非唐时之旧。若以今视之,又不知其何如也?
明都穆《南濠诗话》
# 乐天五言古,语既率易,中复间用律句,是厥体中所短。如《贺雨》云“欢呼相告报,感泣涕在胸”,《朱陈村》云“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等句,皆律句也。学乐天者最宜慎之。
《诗源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