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n
jiāng
lín
fà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chǔ
sài
sān
xiāng
jiē
jīng
mén
jiǔ
pài
tōng
jiāng
liú
tiān
wài
shān
yǒu
zhōng
jùn
qián
lán
dòng
yuǎn
kōng
xiāng
yáng
hǎo
fēng
liú
zuì
shān
wēng

译文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逐句剖析

"楚塞三湘接":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

#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九派通":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江流天地外":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

"山色有无中":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郡邑浮前浦":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

# 浦:水边。,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波澜动远空":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好风日":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

#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留醉与山翁":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一说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壮丽之景,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又隐约流露出对地方长官功绩的赞颂。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远近交织,笔墨淋漓;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山川之景写得雄浑壮阔,似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宏远,气魄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汉江临泛》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当时王维正担任殿中侍御史之职。因公务在身,他踏上了前往南方的行程,途中路过襄阳。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淡雅的笔墨勾勒出汉江周边雄浑壮阔的景致。诗中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以及渴望将身心寄托于山水之间的悠然情思,还隐隐蕴含着对当地行政长官卓越功绩的赞誉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运用白描,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为画面渲染气氛。动静结合: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直抒胸臆:尾联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3. 分段赏析

《汉江临泛》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多属楚国,襄阳地处楚北,称“楚塞”。诗人行舟江上,极目远眺,古楚大地与“三湘”之水相连,汉江奔腾汇入荆江,与长江众多支流交汇。虽未直接点明“汉江”,却能让人想见其浩渺水势。此句总述远景,将平野江流收于笔下,为全诗奠定壮阔基调。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出山水的悠远意境。汉江滔滔,似流向天地之外,两岸青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前句凸显江水之长,后句以山色烘托江势之浩渺空阔。诗人用笔淡雅,却营造出伟丽新奇之感,其画面气韵生动,与浓墨重彩之作相比,更具韵味。且与首联的紧凑不同,此联疏朗开阔,画面疏密相宜。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当诗人极目远眺时,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涌起。所乘之舟在江面上剧烈颠簸,眼前的襄阳城郭也仿佛随着波浪在江水中起伏不定。风愈发强劲,波涛愈发汹涌,浪涛拍击着天空,船身摇晃,似乎连天空都在晃动。在风浪未起时,船平稳行驶,城郭静静矗立,远空高悬不动;风浪骤至,一切都变得动荡起来。此处,诗人笔法灵动飘逸。本是舟在波动,却说是城郭在漂浮;本是波涛汹涌冲击天空,却写成天空在摇晃。诗人巧妙利用这种动静错觉,进一步渲染出江水的磅礴气势。“浮”“动”两个动词运用得极为精妙,让诗中的景色鲜活起来,整首诗也增添了飘逸之感,同时也体现出诗人泛舟江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江水那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时的真实感受,舟中人产生的这种动荡错觉,与诗中对汉水的描写高度契合,因此这两个词堪称恰到好处。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表示愿与山简一同沉醉,流露出对襄阳风光物产的热爱。这份情感早已融入前面的景色描写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出对山水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4. 作品点评

《汉江临泛》全诗多采白描写意手法,从大处落墨,将登高远眺之山川写得壮阔飞动、奔放雄伟,似巨幅水墨画,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画面布局上,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云:此等处本浑成,但难拟作,恐近浅率。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气象涵蓄,浑浑无际,浅率者拟学不得。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真境说不得(“江流”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刘辰翁曰:无意之意。魏庆之曰:三四轻重对法,意高则不觉。吴山民曰:起有注《水经》笔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澄之使清矣,“壮”字不足以尽之。

明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顺题做法,落句推开。

明陆贻典《瀛奎律髓汇评》

# 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题中“临泛”,不过末句顺带而已。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三四气格雄浑,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学其气象之大。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第一、第三句中两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澜”,篇中说水处太多,终是诗病。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好,五六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三句故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三句雄阔,四句缥渺,此换笔之妙。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雄伟有气力,学者宜从此等入手。

清吴汝纶《唐宋诗举要》

# 第四句对巧,五六上句较胜。

明唐汝询《唐诗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下一篇:唐·白居易《夜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