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塞三湘接":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
#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九派通":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江流天地外":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
"山色有无中":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郡邑浮前浦":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
# 浦:水边。,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波澜动远空":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好风日":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
#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留醉与山翁":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一说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淡雅的笔墨勾勒出汉江周边雄浑壮阔的景致。诗中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以及渴望将身心寄托于山水之间的悠然情思,还隐隐蕴含着对当地行政长官卓越功绩的赞誉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运用白描,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为画面渲染气氛。动静结合: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直抒胸臆:尾联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3. 分段赏析
《汉江临泛》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多属楚国,襄阳地处楚北,称“楚塞”。诗人行舟江上,极目远眺,古楚大地与“三湘”之水相连,汉江奔腾汇入荆江,与长江众多支流交汇。虽未直接点明“汉江”,却能让人想见其浩渺水势。此句总述远景,将平野江流收于笔下,为全诗奠定壮阔基调。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出山水的悠远意境。汉江滔滔,似流向天地之外,两岸青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前句凸显江水之长,后句以山色烘托江势之浩渺空阔。诗人用笔淡雅,却营造出伟丽新奇之感,其画面气韵生动,与浓墨重彩之作相比,更具韵味。且与首联的紧凑不同,此联疏朗开阔,画面疏密相宜。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当诗人极目远眺时,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涌起。所乘之舟在江面上剧烈颠簸,眼前的襄阳城郭也仿佛随着波浪在江水中起伏不定。风愈发强劲,波涛愈发汹涌,浪涛拍击着天空,船身摇晃,似乎连天空都在晃动。在风浪未起时,船平稳行驶,城郭静静矗立,远空高悬不动;风浪骤至,一切都变得动荡起来。此处,诗人笔法灵动飘逸。本是舟在波动,却说是城郭在漂浮;本是波涛汹涌冲击天空,却写成天空在摇晃。诗人巧妙利用这种动静错觉,进一步渲染出江水的磅礴气势。“浮”“动”两个动词运用得极为精妙,让诗中的景色鲜活起来,整首诗也增添了飘逸之感,同时也体现出诗人泛舟江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江水那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时的真实感受,舟中人产生的这种动荡错觉,与诗中对汉水的描写高度契合,因此这两个词堪称恰到好处。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表示愿与山简一同沉醉,流露出对襄阳风光物产的热爱。这份情感早已融入前面的景色描写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出对山水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4. 作品点评
《汉江临泛》全诗多采白描写意手法,从大处落墨,将登高远眺之山川写得壮阔飞动、奔放雄伟,似巨幅水墨画,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画面布局上,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 顾云:此等处本浑成,但难拟作,恐近浅率。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气象涵蓄,浑浑无际,浅率者拟学不得。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真境说不得(“江流”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刘辰翁曰:无意之意。魏庆之曰:三四轻重对法,意高则不觉。吴山民曰:起有注《水经》笔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澄之使清矣,“壮”字不足以尽之。
明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顺题做法,落句推开。
明陆贻典《瀛奎律髓汇评》
# 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题中“临泛”,不过末句顺带而已。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三四气格雄浑,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学其气象之大。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第一、第三句中两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澜”,篇中说水处太多,终是诗病。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好,五六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三句故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三句雄阔,四句缥渺,此换笔之妙。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雄伟有气力,学者宜从此等入手。
清吴汝纶《唐宋诗举要》
# 第四句对巧,五六上句较胜。
明唐汝询《唐诗解》
下一篇:唐·白居易《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