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iǎo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chūn
mián
jué
xiǎo
chù
chù
wén
niǎo
lái
fēng
shēng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逐句剖析

"春眠不觉晓":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处处闻啼鸟":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闻:听见。

"夜来风雨声":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 夜来风雨声: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知多少":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 花落知多少: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短短二十字,生动勾勒出春日清晨的美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开头“春眠不觉晓”,写出春睡香甜,一觉睡到天亮,尽显慵懒惬意。“处处闻啼鸟”从听觉入手,用清脆鸟鸣点明醒来的缘由,传递出内心的喜悦。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忆起昨夜风雨,不禁担忧落花飘零,情感由喜转惜。全诗语言自然质朴,却饱含深情,将春光易逝的惋惜融入字里行间,读来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在他去到吴越之前,曾经远赴京师求官,未果,漫游于长江下游地区。《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五言绝句,诗人借春眠酣睡、鸟鸣清脆、夜雨声声、落花满地等景象,写出了春日清晨的生机与美好,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淡淡惋惜。诗中从酣睡写起,以鸟鸣唤醒,再由夜雨回忆过渡到眼前落花。描绘了春日清晨醒来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惜春之情。言简意赅,尽显自然真趣。

2. 写作手法

感官描写:诗中“闻啼鸟”从听觉角度着笔来写春之声,鸟鸣婉转,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清晨的热闹氛围中,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而“风雨声”与“花落”则由声音引发视觉联想,写出了诗人情感由喜到惜的微妙变化。虚实结合:实写晨间鸟鸣,虚写昨夜风雨与落花。虚实之间,以想象来调动读者去体味大自然的真趣。

3. 分段赏析

《春晓》首句“春眠不觉晓”,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破题,“眠”与“晓”勾勒出春日酣睡至天明的闲适状态。诗人将“不觉”二字嵌入其中,既展现春睡的香甜沉酣,又暗含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惊讶,其人慵懒惬意又略带恍然的神态,已跃然纸上,为全诗奠定轻松舒缓的基调。次句“处处闻啼鸟”,“闻”字堪称诗眼,从听觉角度着笔,将读者带入生机勃勃的春晨。“处处”叠用,强调鸟鸣的此起彼伏、远近应和,仿佛在争相报告春天的讯息,构成了一幅热闹鲜活的春日清晨图景。诗人用鸟鸣代春声,用春声来渲染,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眼前春景转入昨夜回忆。“风雨声”既是对昨夜风雨交加的听觉再现,又暗含时光流转的更迭感。“花落知多少”以设问作结,以虚写实,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雨后落花满地的画面。这一问,不仅流露出诗人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更蕴含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愁绪,将惜春之情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春晓》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浅近自然,却韵味深远。全诗仅二十字,通过听觉、联想勾勒春日清晨美好的景象。诗人以“春眠不觉晓”起笔,借“处处闻啼鸟”来调动读者想象,丰富春景;再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巧妙融入惜春之情。意境淡雅,情感真挚,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明李攀龙《唐诗选》

# 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二十字清声婉约。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 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下一篇:唐·杜牧《山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