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转苍翠":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秋水日潺湲":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 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倚杖柴门外":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临风听暮蝉":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馀落日":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 馀:又作“余”。,渡头:渡口。
"墟里上孤烟":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 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墟里:村落。
"复值接舆醉":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值:遇到。
"狂歌五柳前":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 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题材诗。描绘了辋川的深秋景色,营造出清幽恬淡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志趣。诗中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自比,借山水田园之景,如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写出了闲居之乐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展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与高洁脱俗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出辋川一带清幽秀美的深秋景象,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融入其中,借景抒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动静结合:静态描绘出深秋寒山的苍绿,给人一种静谧之感。秋水潺潺流淌是动态描写,充满生机。诗中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如同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远近结合:远景描写展现出渡头上落日西下的宏大场景,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近景刻画,描绘出村庄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富有生活气息。远近景色相互搭配,层次分明,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具立体感。用典: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自比,借古代隐士接舆和陶渊明来表达自己与友人裴迪洁身自好、高风脱俗的志趣,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运用了动静结合与炼字的表现手法。此联描绘山中秋景,寒秋时节,山色愈发苍翠,此为静态之景,“转”字以颜色渐变巧妙展现出山的动态;秋水潺潺流淌,是动态之景,“日”字强调水流每日不息的守恒。短短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交融的画面。颔联通过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刻画诗人形象。“柴门”点明隐居生活与田园风味,“倚杖”体现诗人年事已高且意态安闲。诗人倚杖柴门之外,临风倾听暮蝉鸣叫,尽显安逸神态与潇洒闲情。颈联运用了远近结合与化用典故的表现手法。“渡头余落日”为远景,精准截取落日与水面相切瞬间,富有动态与趋向,在时空上给读者留想象空间;“墟里上孤烟”是近景,化用陶渊明诗句,“上”字生动写出炊烟悠然上升动态及高度,展现田野黄昏典型景象,且选取景物颇具匠心,渡头与墟里、落日与炊烟,自然与人事相得益彰。尾联使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自比。“复”字强化诗人情感,既赏美景又逢良朋,尽显辋川闲居之乐。此联生动刻画裴迪狂士形象,表明诗人对其好感与欢迎,呼应诗题“赠”字。
4. 作品点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王维答谢裴迪诗作中的一首。它真实映照出王维彼时的隐逸生活,饱含闲居乐趣与对友人的诚挚情谊,为后人了解古代文人隐居生活与友情提供了生动样本。此诗是山水田园诗的佳作,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唐诗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出王维高超的诗歌造诣。诗中虽无广为人知的单独名句,但整首诗营造出的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堪称亮点,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其笔下的闲适与深情。
# 类以无情之景述无情之意,复非作者所有。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转”字妙,于“寒山”有情(首句下钟云:“上”字好(“墟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三四意态犹夷。五六佳在布景,不在属词。彼“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语似逊此。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起语高远空旷,然与嘉州不同。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周珽曰:淡宕闲适,绝类渊明。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通首都有“赠”意在言句文身之外,不可徒以结用两古人为赠也。楚狂、陶令俱凑手偶然,非著意处,以高洁写清幽,故胜。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虚实相间格。一二五六用实,三四七八用虚,相间成篇。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对起,上句尤妙,此从陶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景色可想。顾云:一时情景,真率古淡。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陈德公曰:此篇声格与上诸作迥别,淡逸清高,自然绝俗。右丞有此二致,朝殿则绅黻雍容,山林则瓢衲自得,惟其称也。评:三四绝不作意,品高气逸,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同一格。五六亦是直置语,淡然高老,无假胭脂。绮隽之外,又须知有此种,盖关乎性情,本之元亮,不从沈、宋袭得,独为千古。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神韵止可意会,才拟议便非。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又从上“暮”字生出(“墟里”句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自然流转,时气象又极阔大。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西鄙人《哥舒歌》
下一篇:唐·杨炯《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