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别钱塘山水后":自告别钱塘山水后,
"不多饮酒懒吟诗":我就懒于喝酒赋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多想在驾船返回的时候,
# 回棹:驾船返回。棹:划船的工具,也指正在划动的船。,凭:靠着。引申为依据,依靠,凭据。
"报与西湖风月知":把我的一腔衷情让西湖的清风和明月知道。
# 报与:一作“与报”。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杭州回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这首诗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写的第一首回忆西湖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离开杭州后的寂寞与失落,以及对西湖美景的深切怀念。诗人提到“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反映了他在离开杭州后生活索然无味,连饮酒吟诗的兴致都大减。后两句“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西湖的风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杭州山水的深情厚意,还反映了西湖之名在全国的传播。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西湖的回忆,抒发了对杭州山水的眷恋之情。“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西湖的风月之中,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思念与眷恋。对比:诗人提到“不多饮酒懒吟诗”,但实际上他到洛阳后并未减少饮酒和写诗。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变化,也暗示了他对杭州的特殊情感。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西湖的自然景观相结合,“欲将此意凭回棹”,通过回船的桨声传递情感,使自然景物与诗人的心境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首联直接点明了诗人离开杭州后的心境。诗人提到“自别钱塘山水后”,表达了对杭州山水的怀念之情。而“不多饮酒懒吟诗”则反映了诗人在离开杭州后,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连饮酒和吟诗的兴致都大减。这种心境的变化,实际上是诗人对杭州的眷恋和旅途中的寂寞所导致的。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怀念。后两句:“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末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深情。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思念之情通过回船的桨声传递给西湖的风月,仿佛西湖的山水能够感知他的情感。这里的“回棹”象征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报与西湖风月知”则赋予了西湖以人的情感,使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这一句不仅呼应了首联的失落之情,更通过虚写的手法,将诗人对西湖的眷恋之情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杭州回舫》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写的第一首回忆西湖的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的深情眷恋,也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寂寞心境。诗中“不多饮酒懒吟诗”一句,常被误解为诗人对西湖感情的专一,但实际上这只是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写照。白居易在洛阳后依然饮酒赋诗,说明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无需过度解读。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首诗中“西湖”一词的再次出现,表明西湖之名正在逐渐取代“钱塘湖”,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播,反映了西湖在白居易笔下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地理名称。
上一篇:唐·白居易《重寻杏园》
下一篇:唐·牟融《送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