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s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hūn
fēng
jǐng
chū
sān
liú
shì
guāng
yīn
bàn
bǎi
nián
zuò
xián
yóu
hǎo
bàn
bàn
jiāng
chóu
chàng
què
huí
chuán

译文

春末莺飞草长的三月三日,感似水韶华,人世百年又过了一半。想外出闲游却无知己好友作伴,非常不愉快地船到江心便又往回划。

逐句剖析

"暮春风景初三日":春末莺飞草长的三月三日,

# 暮春:春末,农历三月。

"流世光阴半百年":感似水韶华,人世百年又过了一半。

# 流世:即流年,意为时光如流水一样逝去。

"欲作闲游无好伴":想外出闲游却无知己好友作伴,

"半江惆怅却回船":非常不愉快地船到江心便又往回划。

# 惆怅:因失意而伤感懊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三日》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彼时,好友刘禹锡等人皆被贬谪他乡,仕途坎坷。在这上巳节之际,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感慨万千,自觉功业未就。他本欲趁着春光,遵循传统祓除不祥,尽情赏玩一番,无奈身边竟无知己相伴。这份孤寂让他满心懊恼,即便乘船出行,行至江心便意兴阑珊,只能掉头回返。此诗以直白的笔触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抑郁愤懑尽情倾诉,语言通俗浅白,却饱含深情,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流世光阴半百年”,诗人直接感慨时光流逝,自己已年过半百,毫不隐晦地表达出对岁月匆匆的感怀。触景生情:“半江惆怅却回船”,描绘了诗人面对半江景色,带着惆怅回船的画面,将情感融入到这一景象中,含蓄地传达出其失落的情绪,给读者留下回味空间。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开篇点明时间,正值暮春时节的三月三日,描绘出此时独特的季节氛围。紧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时间,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感慨在这世间已度过了近半百的岁月,巧妙地将自然时节与人生时光相联系,流露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淡淡伤怀。后两句“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诗人直白地叙述自己原本想要趁着春日外出悠闲游玩,却苦于没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这种无人相伴的境况,让他兴致全无,只好带着惆怅,面对半江景色返回船上。这两句通过描述出游计划的落空,细腻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以生活中的小事件,传达出真实可感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夜池》

下一篇:唐·郑谷《欹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