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dāo
huá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cháng
hèn
yán
qiǎn
rén
shēn
jīn
zhāo
liǎng
xiāng
shì
wàn
chóng
xīn

译文

常常遗恨自己言语表达粗浅有限,不如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今天你我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逐句剖析

"常恨言语浅":常常遗恨自己言语表达粗浅有限,

# 恨:遗憾。

"不如人意深":不如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

# 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今朝两相视":今天你我四目相对,

"脉脉万重心":含情脉脉,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视刀环歌》出自唐代杰出文学家刘禹锡之手,是其新乐府诗的经典篇章。诗作虽仅寥寥二十字,却蕴含着深厚情感与多重意蕴。诗中描绘的是相爱之人面临分别时的场景,千言万语在心头,却因言语的无力难以尽述,只能通过深情对视,将满心复杂的情意传递。这一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爱情观。而在这表象之下,刘禹锡巧妙地借助“视刀环”这一题目,运用典故,暗喻渴望所思之人早日归还。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此诗亦可能寄托着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多次被贬后,对回归长安、重返朝堂的深切期盼,展现出其对自身坎坷遭遇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因积极投身永贞革新,触怒保守势力,多次被贬出长安,远离政治中心。但即便身处偏远之地,他的心始终系于朝廷。自遭贬谪起,他便日夜盼望着能重回京师,在漫长的贬谪岁月中,这份对长安的思念与渴望回归的情感,如影随形,贯穿始终。长安于他而言,不仅是政治理想的寄托地,更承载着诸多珍贵回忆。身边发生的政治事件、历史典故,乃至客居他乡的某些情景,都极易勾起他对长安往昔的怀念。此诗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由汉使以刀环暗示李陵归汉的典故所触发,抒发其思归而不得的苦闷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借助“视刀环”这一蕴含归意的典故,结合自身因永贞革新而多次被贬,长期渴望回归长安、实现政治抱负的经历,抒发了对自身坎坷命运的苦闷、悲慨,以及对回归朝堂、重拾理想的热切期盼,展现出主题的丰富多元与深刻内涵。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题“视刀环歌”巧用汉使招李陵的典故。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使任立政等人通过多次抚摸刀环、握脚等动作,向李陵暗示可归汉,因“环”谐音“还”。刘禹锡借此典故入诗,以“视刀环”含蓄地表达希望思念之人尽早归还的期盼,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含蓄之美。​直抒胸臆:“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直接抒发人们普遍面临的语言难以尽述内心复杂情感的遗憾,直白而深刻。“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则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两人分别时默默对视、眼神中饱含千头万绪的场景,将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深情与无奈,一“恨”一“视”,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语双关:从爱情角度看,诗中描写恋人分别;从诗人自身境遇出发,又可理解为对回归朝堂的渴望。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使诗歌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让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精准地捕捉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的困境。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却常常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完整、准确地传达内心深处那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与想法。这两句诗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蕴含着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而“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这两句,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高潮。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两人深情对视,无需言语,万千心事与情感已在这默默的凝视中传递。此时,诗人的心境浩渺而深沉,对现实的诸多感愤与悲慨,皆隐匿于这无声的对视之中,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空间。

4. 作品点评

《视刀环歌》此诗隐含着他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与寄托。他一生因政治革新多次被贬,仕途跌宕起伏,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或许就借由这简短的诗句得以抒发。整首诗词义深沉,犹如一泓深邃的湖水,表面平静,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情感波澜,让人在反复品味中不断发掘其中的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作如是语,即妙在题又是“视刀环”,所以诗益觉深至。

明锺惺《唐诗归》

# 有心者固难测。吴敬夫:须看题是视刀环。

明唐汝询《唐诗归折衷》

# 此咏其事(按指汉使招李陵),必有为而作。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咏李陵事。思归京都有如痿人之念起壮,又恐再辱。二十字中意味极长。

清何焯卞孝萱《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

# 着意“视”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如人意深”,谓两心相照,两意相期,疑有变更,故曰“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盖闪其不还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言不得归也,措词妙绝。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放鱼》

下一篇:唐·王维《早秋山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