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qiū
shān
zhōng
zuō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cái
gǎn
lèi
míng
shí
xiàng
dōng
shǒu
yàn
shàng
píng
hūn
jià
zǎo
què
xián
táo
lìng
guān
chí
cǎo
jiān
qióng
xiǎng
lín
qiū
shān
chán
shēng
bēi
chái
mén
rén
dào
kōng
lín
bái
yún

译文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逐句剖析

"无才不敢累明时":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

#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思向东溪守故篱":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

# 故篱:故乡。

"岂厌尚平婚嫁早":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

# 尚平:即尚长(尚子平)。魏嵇康《高士传》载,尚长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一作“向平”。

"却嫌陶令去官迟":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 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元赵孟頫《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草间蛩响临秋急":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

# 蛩响:犹蛩声。蛩:蟋蟀。唐王棨《离人怨长夜赋》:“远林而未有鸟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闻蛩响,顿觉漫漫。”

"山里蝉声薄暮悲":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寂寞柴门人不到":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空林独与白云期":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 期:约,约定。,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晋张协《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秋山中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早秋季节山林的环境以及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表达了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的心绪,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时间大约是天宝初年(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此时诗人已年逾四旬,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年四十一)接近。当时朝政日益衰败,王维心怀抑郁,志不得伸,因此愈发向往隐逸闲适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的首联说诗人自认为才疏学浅,不敢拖累清明的朝局;颔联引用汉代隐士尚长在完成子女婚嫁后方才归隐山林的故事,以此表明自己亦已妥善安排了家庭事务,得以毫无羁绊地踏上归隐之路;颈、尾两联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隐生活的景致,展现了在幽静而略带凄清的山林深处,尽管孤独为伴,却也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诗中通过描写早秋季节山林的环境以及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表达了诗人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的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中诗人借用了汉代隐士尚长的典故,以此表明自己归隐的决心和条件已成熟,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情景交融:颈联和尾联通过描绘早秋山林的自然景象,草间的蟋蟀声、山里的蝉鸣声,以及寂寞柴门、空林与白云等景物,将归隐生活的孤寂与清幽之情寓于其中,实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3. 分段赏析

首联“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王维以谦词反语自谦,实则他年少成名,才华横溢,非无才之辈。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透露出他对仕途的淡泊与归隐的向往。颔联“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用了两个典故,一是东汉尚长,子女婚嫁完毕后便游历山水,归隐山林;二是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颈联“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鸣叫,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尾联“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无人来访,诗人独自漫步于林中,与白云为伴,如闲云野鹤一般,享受着这份宁静与闲适。这既是对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对自然的热爱。全诗情景交融,笔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诗人通过对山林景象的描绘与典故的运用,深刻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4. 作品点评

王维的田园诗,以描写景物清新秀丽著称,但在妙笔的背后,事实上,王维的归隐并非出自纯粹的快乐,而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当一代贤相张九龄,那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人物被逐出京城,而奸诈狡猾的李林甫登上宰相之位后,朝局的风云变幻令所有有识之士都深感忧虑与苦闷。面对这样的朝局变动,任何有识之士都会感到郁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周启琦曰:醒快有古意。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发句上句从山中对面入,言不敢以无才而出,恐做坏了事,致累明时;下句承首句入题,“向东溪守故篱”,已在山中也。颔联上句言婚嫁之事俱了,盖身无所绊,可以归山中矣,岂厌其早乎;下句言今始在此山中,只为一官未能遽去,却嫌其迟也。(品)超诣。

清朱宝莹《诗式》

# 此等诗温厚和平,不失正始之遗,读之令人悠然自远。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视刀环歌》

下一篇:唐·杜牧《江上雨寄崔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