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凉气多":夏日水边的凉亭格外凉爽,
"闲棹晚来过":傍晚时分偶有悠闲的小船经过。
# 棹:划水行船。
"涧影见松竹":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
# 松:一作藤。
"潭香闻芰荷":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
# 荷:莲。,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
"野童扶醉舞":村野小童扶着醉步蹒跚的老翁,
# 野童:村童。
"山鸟助酣歌":山间的鸟儿欢叫助人高歌。
# 助:一作笑。
"幽赏未云遍":如此清爽幽静、怡然自得的境界,
# 云:助词,无实义。
"烟光奈夕何":使人游赏忘返。
# 光:一作花。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描绘夏日浮舟至陈大水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水亭周围的美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出诗人流连景致、怡然自适的超脱情怀。
2. 分段赏析
前两联“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以简笔勾勒水亭夏日的清幽之境:暮色初合时乘舟而至,水亭四周凉气袭人,涧水倒映着松竹的清影,深潭中弥漫着菱叶与荷花的幽香。诗人以“见”“闻”二字打通视觉与嗅觉,将松竹的苍劲、芰荷的芳馨融入泛舟的动态体验,于光影声色中铺展一幅清凉宜人的夏日水亭画卷,足见其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后两联“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则转向人与景的互动:天真的村童扶持着醉酒的诗人且舞且行,山鸟啼鸣仿佛在助兴高歌,物我相融的意趣跃然纸上。然而“幽赏未遍”的遗憾突然袭来——烟霭朦胧的暮色已至,尽管诗人沉醉于水亭的万千景致,却不得不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末句“奈夕何”以叹惋收束,既延续了前文的怡然兴致,又为清幽之景添了一层眷恋的余韵,将诗人对自然的痴醉与对时光的怅惘巧妙交织,尽显游赏过程中从忘俗到惜时的情感流动。
上一篇:唐·杜牧《江上雨寄崔碣》
下一篇:唐·贾岛《代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