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至日长为客":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
# 长为客:长久地成为远离亲人的羁旅之人。,至日:即冬至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忽忽穷愁泥杀人":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
# 泥杀人:胶滞纠缠的样子。,忽忽:飘忽不定的样子。
"江上形容吾独老":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在衰老,
# 形容:指神态躯体。
"天边风俗自相亲":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 边:一作涯。
"杖藜雪后临丹壑":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丹壑,
# 丹壑:道家所在之地。,杖藜:拐杖。
"鸣玉朝来散紫宸":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
# 紫宸: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一作明主。
"心折此时无一寸":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碎,不剩一寸,
# 心折:心碎。
"路迷何处见三秦":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 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代指朝廷。,见:一作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在夔州度过冬至时的所见所感,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期羁旅他乡的愁苦之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由自身境遇联想到朝廷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诗人毫无掩饰地倾诉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愁苦心境,将穷愁之感直白地传递给读者,营造出愁苦、阴冷的氛围。对比:颈联中,诗人将冬至日身处“丹壑”的凄清、落魄,与对昔日在“紫宸”热闹、得意场景的回忆进行对比,强烈反差之下,更凸显出当下处境的悲凉。首尾呼应:首句“长为客”点明漂泊的生活状态,尾联“路迷何处见三秦”,因久客难归,寻不到回家之路,再次扣住“长为客”,强化漂泊之苦与对归乡的迷茫。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杜甫直截了当地倾诉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长久的旅居生涯,让岁月匆匆流逝,每一年的冬至,都加深着他内心的愁苦,“长为客”三字,道尽了漂泊的漫长与无奈,“穷愁泥杀人”更是将这份悲愁直白宣泄,如冬至的彻骨寒意,径直扑面而来,瞬间将读者拽入愁苦、阴冷的氛围之中。三四句转而刻画诗人旅居时的境遇。“江上形容吾独老”承接上联的“穷愁”,岁月与愁苦在诗人容颜上留下痕迹,独对江水,形容渐老。而“天涯风俗自相亲”,异乡的风俗虽透着亲切,却反而加深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毕竟,这份“自相亲”与他的客居生活紧密相连,更衬出故乡之遥。在这联诗中,诗人以简洁笔触勾勒自身形象,使上文提及的“穷愁”变得更为具体可感。五六句描绘在冬至这个充满异乡亲切风俗的日子里,诗人拄着藜杖,于雪后漫步至丹壑之畔,思绪却飘向了昔日的紫宸殿。眼前的清冷、落魄与曾经在长安的热闹、得意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当下“穷愁”的深沉。“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对仗工整精妙,如两幅生动画面,形象感十足。此联由眼前之景引发回忆,将诗意推进一层,情感愈发深沉。最后两句承接上文对长安的回忆,愁绪愈发浓烈。“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刻诗人心中的“穷愁”如千钧重负,难以排遣,以至于发出“心折”之叹,强烈渴望结束漂泊,回归故里。然而,归乡之路却模糊难寻,“路迷何处见三秦”的悲叹油然而生。“路迷”二字,深刻反映出诗人长久客居他乡、归期渺茫的无奈,紧紧扣住首句“长为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无所适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杜甫晚年漂泊生活中的苦涩与愁绪,展现得入木三分。在表达上,诗人匠心独运,诗中的每一句都相互呼应,丝丝入扣。当读者细细品味此诗,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弥漫其间的寒冷与愁闷。由于诗人常年漂泊在外,“长为客”的境遇使得他归乡之路迷茫,“路迷”难返;而那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的“穷愁”,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印记,致使他“形容独老”,满心悲戚,乃至“心折”肠断。他身处“丹壑”这般清冷之地,心中却念想着往昔“紫宸”的热闹,巨大的落差,让他不禁发出“心折”的喟叹与“路迷”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浓烈真挚,每一处细节都紧密相连,读起来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令人沉浸其中,为诗人的坎坷境遇而感怀。
# 此首较可。三、四句老健,七句太纤,不类杜之笔墨,遂为全篇之累。又引许印芳:此亦八句皆对,但首句不用韵耳。“一寸心”,诗家常用语;此处七句拆开用,晓岚便斥为“纤”,亦苛论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
# 律诗诣极者,以圆紧为正,骀荡为变。《黄鹤》前四句虽歌行语,而后四句则其圆紧,《雁门》则语语圆紧矣,“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荡,遂入小变。机趣虽同,而体制则异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泥杀”二字,发自苦衷。“穷愁”,故形容“独老”,“长为客”,故风俗“相亲”。
明王嗣奭《杜臆》
# “长为客”三字,一诗纲领。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八句皆对。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亦是峭削之意。起已无赖,五、六一此一彼夹说:因此“杖藜”,而彼云“鸣玉”;因彼“紫宸”,而此云“丹壑”:作意着色,硬入态矣。评:结,指点此彼,亦复老尽。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王绩《古意六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冬至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