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nián
nián
zhì
cháng
wèi
qióng
chóu
shā
rén
jiāng
shàng
xíng
róng
lǎo
tiān
biān
fēng
xiāng
qīn
zhàng
xuě
hòu
lín
dān
míng
cháo
lái
sàn
chén
xīn
zhé
shí
cùn
chù
jiàn
sān
qín

译文

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在衰老,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丹壑,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碎,不剩一寸,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逐句剖析

"年年至日长为客":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

# 长为客:长久地成为远离亲人的羁旅之人。,至日:即冬至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忽忽穷愁泥杀人":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

# 泥杀人:胶滞纠缠的样子。,忽忽:飘忽不定的样子。

"江上形容吾独老":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在衰老,

# 形容:指神态躯体。

"天边风俗自相亲":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 边:一作涯。

"杖藜雪后临丹壑":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丹壑,

# 丹壑:道家所在之地。,杖藜:拐杖。

"鸣玉朝来散紫宸":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

# 紫宸: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一作明主。

"心折此时无一寸":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碎,不剩一寸,

# 心折:心碎。

"路迷何处见三秦":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 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代指朝廷。,见:一作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作为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诗的开篇,首联与颔联描绘眼前景象,直截了当地叙述诗人在冬至时节旅居他乡的状况,将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境遇娓娓道来,尽显旅居之艰辛。至颈联与尾联,诗人笔锋一转,思绪由当下的冬至延伸开去,回忆起往昔长安冬至日的情景。这种今昔交织的写法,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整首诗格律对仗工整严谨,毫无懈可击,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深挚的情感。诗人从自身的漂泊流浪,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朝廷,以小见大,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充分彰显了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此诗也完美呈现出杜诗一贯沉郁顿挫的独特艺术风格,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漂泊在外的杜甫于夔州,迎来了弃官后颠沛流离生活中的第九个冬至。杜甫常年漂泊异乡,身为羁客,每至岁时节令,内心便感慨丛生。值此冬至,他满怀思绪,挥笔写下《冬至》一诗,以抒发心中的种种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在夔州度过冬至时的所见所感,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期羁旅他乡的愁苦之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由自身境遇联想到朝廷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诗人毫无掩饰地倾诉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愁苦心境,将穷愁之感直白地传递给读者,营造出愁苦、阴冷的氛围。对比:颈联中,诗人将冬至日身处“丹壑”的凄清、落魄,与对昔日在“紫宸”热闹、得意场景的回忆进行对比,强烈反差之下,更凸显出当下处境的悲凉。首尾呼应:首句“长为客”点明漂泊的生活状态,尾联“路迷何处见三秦”,因久客难归,寻不到回家之路,再次扣住“长为客”,强化漂泊之苦与对归乡的迷茫。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杜甫直截了当地倾诉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长久的旅居生涯,让岁月匆匆流逝,每一年的冬至,都加深着他内心的愁苦,“长为客”三字,道尽了漂泊的漫长与无奈,“穷愁泥杀人”更是将这份悲愁直白宣泄,如冬至的彻骨寒意,径直扑面而来,瞬间将读者拽入愁苦、阴冷的氛围之中。三四句转而刻画诗人旅居时的境遇。“江上形容吾独老”承接上联的“穷愁”,岁月与愁苦在诗人容颜上留下痕迹,独对江水,形容渐老。而“天涯风俗自相亲”,异乡的风俗虽透着亲切,却反而加深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毕竟,这份“自相亲”与他的客居生活紧密相连,更衬出故乡之遥。在这联诗中,诗人以简洁笔触勾勒自身形象,使上文提及的“穷愁”变得更为具体可感。五六句描绘在冬至这个充满异乡亲切风俗的日子里,诗人拄着藜杖,于雪后漫步至丹壑之畔,思绪却飘向了昔日的紫宸殿。眼前的清冷、落魄与曾经在长安的热闹、得意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当下“穷愁”的深沉。“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对仗工整精妙,如两幅生动画面,形象感十足。此联由眼前之景引发回忆,将诗意推进一层,情感愈发深沉。最后两句承接上文对长安的回忆,愁绪愈发浓烈。“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刻诗人心中的“穷愁”如千钧重负,难以排遣,以至于发出“心折”之叹,强烈渴望结束漂泊,回归故里。然而,归乡之路却模糊难寻,“路迷何处见三秦”的悲叹油然而生。“路迷”二字,深刻反映出诗人长久客居他乡、归期渺茫的无奈,紧紧扣住首句“长为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无所适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杜甫晚年漂泊生活中的苦涩与愁绪,展现得入木三分。在表达上,诗人匠心独运,诗中的每一句都相互呼应,丝丝入扣。当读者细细品味此诗,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弥漫其间的寒冷与愁闷。由于诗人常年漂泊在外,“长为客”的境遇使得他归乡之路迷茫,“路迷”难返;而那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的“穷愁”,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印记,致使他“形容独老”,满心悲戚,乃至“心折”肠断。他身处“丹壑”这般清冷之地,心中却念想着往昔“紫宸”的热闹,巨大的落差,让他不禁发出“心折”的喟叹与“路迷”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浓烈真挚,每一处细节都紧密相连,读起来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令人沉浸其中,为诗人的坎坷境遇而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较可。三、四句老健,七句太纤,不类杜之笔墨,遂为全篇之累。又引许印芳:此亦八句皆对,但首句不用韵耳。“一寸心”,诗家常用语;此处七句拆开用,晓岚便斥为“纤”,亦苛论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

# 律诗诣极者,以圆紧为正,骀荡为变。《黄鹤》前四句虽歌行语,而后四句则其圆紧,《雁门》则语语圆紧矣,“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荡,遂入小变。机趣虽同,而体制则异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泥杀”二字,发自苦衷。“穷愁”,故形容“独老”,“长为客”,故风俗“相亲”。

明王嗣奭《杜臆》

# “长为客”三字,一诗纲领。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八句皆对。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亦是峭削之意。起已无赖,五、六一此一彼夹说:因此“杖藜”,而彼云“鸣玉”;因彼“紫宸”,而此云“丹壑”:作意着色,硬入态矣。评:结,指点此彼,亦复老尽。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古意六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冬至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