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四千仞":黄山高耸四千仞,
# 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黔、太平、休宁四县。
"三十二莲峰":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 三十二莲峰:王琦注:“诸书皆言黄山之峰三十有六,而白诗只言三十有二,盖四峰唐以前未有名也。”
"丹崖夹石柱":丹崖对峙夹石柱,
"菡萏金芙蓉":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 菡萏:即荷花。王琦注:“谓黄山三十二峰,皆如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顶之开敷者,如芙蓉之已秀。”
"伊昔升绝顶":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
"下窥天目松":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 天目:山名,在浙江临安县西北,上有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天目。
"仙人炼玉处":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
# 炼玉:指炼仙丹。
"羽化留馀踪":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 羽化:指成仙而去。黄山有炼丹峰,高八百七十初,相传浮丘公炼丹于峰顶,经八甲子,丹始成。
"亦闻温伯雪":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
# 温伯雪:名伯,字雪子。李白此处借其名以喻温处士。
"独往今相逢":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 独往:谓离群而隐居。
"采秀辞五岳":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
"攀岩历万重":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休白鹅岭":归来闲居白鹅岭上,
"渴饮丹砂井":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 丹砂井: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热可点茗,春时即色微红。
"凤吹我时来":凤凰叫时我即来,
# 凤吹: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
"云车尔当整":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 云车:仙人所乘。
"去去陵阳东":来往陵阳仙山东,
# 陵阳:即陵阳山,在安徽泾县西南。相传为陵阳子明成仙处。
"行行芳桂丛":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溪十六度":回曲溪流十六渡,
"碧嶂尽晴空":青山如嶂立晴空。
"他日还相访":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
"乘桥蹑彩虹":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 桥:指仙人桥,又名天桥、仙石桥,在炼丹台,为黄山最险之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为送别诗。诗人凭借自身游历黄山的印象,结合温处士的身份及归居地,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与联想,生动展现黄山壮丽景象,传递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尽显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彰显了送别主题下对友人归居的美好期许与对黄山仙境的向往。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异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离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如“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等句,不仅展现黄山之美,也为后文送别友人做铺垫。诗人借黄山的奇景表达对友人归居此地的羡慕与祝福,将惜别之情融入对黄山景色的赞美之中,情与景自然交融,如“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借温伯雪独往的典故,暗示友人归隐黄山如古人般高洁,在对友人的情感表达中蕴含对黄山隐居生活的向往。用典:“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一句运用了温伯雪的典故。温伯雪是古代的贤士,李白借此典故,将温处士与温伯雪相类比,称赞温处士如同温伯雪一样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丰富了诗歌内涵,含蓄地表达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对其归隐选择的认同。夸张:诗中“四千仞”极言山之高峻,通过大胆夸张,勾勒出黄山雄伟奇幻的景象,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为送别增添浪漫色彩。
3. 分段赏析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前八句,诗人聚焦黄山本身,正面刻画其风貌。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其中石柱峰、吴蓉峰、莲花峰等,高耸入云、峭拔异常,恰似直插青天的蓬荷。王琦解读诗中前两句时指出,诗意是说黄山三十二峰皆似莲花,丹崖对峙间,山峰如石柱般挺立,顶部圆润平坦之处宛如尚未舒展的菡萏,开放之处则像已然盛开的芙蓉,并非单指某三峰。诗人借此将黄山的高峻与秀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又提及这里是神仙修炼之地,如“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为后文送温处士归山养性营造氛围,做了巧妙铺垫。诗人自述曾登顶黄山,领略其高峻神秀,且知晓这里留存着神仙遗迹。黄山的朱砂泉从朱砂峰潺潺流下,泉水甘冽可口,饮之令人神清气爽,沐浴其中更觉心境澄澈。诗人想象自己到访黄山时,有仙乐奏响,温处士还会整理仙车前来迎接,甚至畅想日后踏着彩虹化作的石桥再度拜访温处士。诗的后十四句紧紧围绕“送”字展开,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且可细分为多个层次。开篇先写与温处士的相遇;接着表明温处士游历五岳后,将归休于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人期望他在此地能够修炼得道,日后能引渡自己;“去去”四句,是分别之际对温处士道别的话语,诗人想象着友人归途中的经历以及将会目睹的景象;诗末两句则表达了日后定会再度拜访的心意,尽显对温处士的深厚情谊。李白凭借自身“伊昔升绝顶”游览黄山的真切印象,结合温处士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充分驰骋想象与联想,巧妙运用相关神话传说,创作出这篇满溢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在诗中,诗人以极为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黄山壮丽多姿的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像点出的众峰、练玉处、丹沙井等,都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一种亲切的美感,使整首诗呈现出飘然欲仙的独特气质。
下一篇:唐·杜甫《三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