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wēn
chǔ
shì
guī
huáng
shān
bái
é
fēng
jiù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huáng
shān
qiān
rèn
sān
shí
èr
lián
fēng
dān
jiā
shí
zhù
hàn
dàn
jīn
róng
shēng
jué
dǐng
xià
kuī
tiān
sōng
xiān
rén
liàn
chù
huà
liú
zōng
wén
wēn
xuě
wǎng
jīn
xiāng
féng
cǎi
xiù
yuè
pān
yán
wàn
chóng
guī
xiū
bái
é
lǐng
yǐn
dān
shā
jǐng
fèng
chuī
shí
lái
yún
chē
ěr
dāng
zhěng
líng
yáng
dōng
xíng
xíng
fāng
guì
cóng
huí
shí
liù
zhàng
jìn
qíng
kōng
hái
xiāng
fǎng
访
chéng
qiáo
niè
cǎi
hóng

译文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逐句剖析

"黄山四千仞":黄山高耸四千仞,

# 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黔、太平、休宁四县。

"三十二莲峰":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 三十二莲峰:王琦注:“诸书皆言黄山之峰三十有六,而白诗只言三十有二,盖四峰唐以前未有名也。”

"丹崖夹石柱":丹崖对峙夹石柱,

"菡萏金芙蓉":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 菡萏:即荷花。王琦注:“谓黄山三十二峰,皆如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顶之开敷者,如芙蓉之已秀。”

"伊昔升绝顶":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

"下窥天目松":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 天目:山名,在浙江临安县西北,上有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天目。

"仙人炼玉处":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

# 炼玉:指炼仙丹。

"羽化留馀踪":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 羽化:指成仙而去。黄山有炼丹峰,高八百七十初,相传浮丘公炼丹于峰顶,经八甲子,丹始成。

"亦闻温伯雪":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

# 温伯雪:名伯,字雪子。李白此处借其名以喻温处士。

"独往今相逢":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 独往:谓离群而隐居。

"采秀辞五岳":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

"攀岩历万重":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休白鹅岭":归来闲居白鹅岭上,

"渴饮丹砂井":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 丹砂井: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热可点茗,春时即色微红。

"凤吹我时来":凤凰叫时我即来,

# 凤吹: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

"云车尔当整":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 云车:仙人所乘。

"去去陵阳东":来往陵阳仙山东,

# 陵阳:即陵阳山,在安徽泾县西南。相传为陵阳子明成仙处。

"行行芳桂丛":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溪十六度":回曲溪流十六渡,

"碧嶂尽晴空":青山如嶂立晴空。

"他日还相访":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

"乘桥蹑彩虹":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 桥:指仙人桥,又名天桥、仙石桥,在炼丹台,为黄山最险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前八句着力描绘黄山,高峻奇秀,堪称神仙修炼之所,为后文送温处士归山铺垫。后十四句紧扣“送”字,抒发对温处士的离别之情,这是全诗主旨。李白发挥丰富想象,以生动笔触,将黄山的神奇景观与送别之情相融,展现出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作借景抒情,借对黄山的赞美表达对温处士归山的艳羡与祝福,整体情感真挚,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裴斐所编《李白年谱简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成于公元754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彼时李白已五十四岁。此前,李白与魏万分别后,辗转游历了宣城(今属安徽)、南陵(今属安徽)、秋浦(今安徽贵池县)等地,期间还登上了黄山。恰逢好友温处士即将回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李白遂以笔下如椽,将黄山的绝美风光凝于诗中,作为赠别之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为送别诗。诗人凭借自身游历黄山的印象,结合温处士的身份及归居地,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与联想,生动展现黄山壮丽景象,传递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尽显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彰显了送别主题下对友人归居的美好期许与对黄山仙境的向往。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异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离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如“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等句,不仅展现黄山之美,也为后文送别友人做铺垫。诗人借黄山的奇景表达对友人归居此地的羡慕与祝福,将惜别之情融入对黄山景色的赞美之中,情与景自然交融,如“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借温伯雪独往的典故,暗示友人归隐黄山如古人般高洁,在对友人的情感表达中蕴含对黄山隐居生活的向往。用典:“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一句运用了温伯雪的典故。温伯雪是古代的贤士,李白借此典故,将温处士与温伯雪相类比,称赞温处士如同温伯雪一样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丰富了诗歌内涵,含蓄地表达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对其归隐选择的认同。夸张:诗中“四千仞”极言山之高峻,通过大胆夸张,勾勒出黄山雄伟奇幻的景象,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为送别增添浪漫色彩。

3. 分段赏析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前八句,诗人聚焦黄山本身,正面刻画其风貌。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其中石柱峰、吴蓉峰、莲花峰等,高耸入云、峭拔异常,恰似直插青天的蓬荷。王琦解读诗中前两句时指出,诗意是说黄山三十二峰皆似莲花,丹崖对峙间,山峰如石柱般挺立,顶部圆润平坦之处宛如尚未舒展的菡萏,开放之处则像已然盛开的芙蓉,并非单指某三峰。诗人借此将黄山的高峻与秀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又提及这里是神仙修炼之地,如“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为后文送温处士归山养性营造氛围,做了巧妙铺垫。诗人自述曾登顶黄山,领略其高峻神秀,且知晓这里留存着神仙遗迹。黄山的朱砂泉从朱砂峰潺潺流下,泉水甘冽可口,饮之令人神清气爽,沐浴其中更觉心境澄澈。诗人想象自己到访黄山时,有仙乐奏响,温处士还会整理仙车前来迎接,甚至畅想日后踏着彩虹化作的石桥再度拜访温处士。诗的后十四句紧紧围绕“送”字展开,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且可细分为多个层次。开篇先写与温处士的相遇;接着表明温处士游历五岳后,将归休于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人期望他在此地能够修炼得道,日后能引渡自己;“去去”四句,是分别之际对温处士道别的话语,诗人想象着友人归途中的经历以及将会目睹的景象;诗末两句则表达了日后定会再度拜访的心意,尽显对温处士的深厚情谊。李白凭借自身“伊昔升绝顶”游览黄山的真切印象,结合温处士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充分驰骋想象与联想,巧妙运用相关神话传说,创作出这篇满溢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在诗中,诗人以极为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黄山壮丽多姿的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像点出的众峰、练玉处、丹沙井等,都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一种亲切的美感,使整首诗呈现出飘然欲仙的独特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子容《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三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