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泪暗销明月幌":深夜里泪水悄然浸湿月光笼罩的帷帐,
"春肠遥断牡丹庭":遥想你正为悼亡之痛肝肠寸断于牡丹花开的庭院。
"人间此病治无药":人世间这失亲之痛本无药可医,
"唯有楞伽四卷经":唯有反复诵读四卷《楞伽经》方能超脱。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夜泪暗销明月幌”:“夜泪”直写深夜垂泪,“暗销”意为泪水在无声中浸湿“明月幌”指月光映照下的帷帐。此句描绘诗人在明月照耀的静夜中,独自垂泪,泪水悄然浸湿帷帐的场景,突出悼亡之痛的深沉与孤独。“春肠遥断牡丹庭”:“春肠”以春天的柔肠比喻哀伤之情;“遥断”强调悲痛绵长不绝;“牡丹庭”指庭院中盛开的牡丹。此句写诗人在春日庭院中,因睹牡丹盛放而更添对亡者的思念,哀伤如春藤般在心中蔓延。“明月幌”的清冷与“牡丹庭”的绚烂形成反差,以乐景(牡丹盛开)衬哀情(悼亡之痛),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夜”与“春”分别从时间维度勾勒哀思,使情感更具层次感。通过“夜泪”“春肠”直抒胸臆,刻画诗人深夜独处、春日睹物思人的悼亡之痛,奠定了全诗哀婉凄切的情感基调。“人间此病治无药”:“此病”喻指悼亡之痛;“治无药”直言人间无药可医此痛,强调哀思之深重与无法排遣。“唯有楞伽四卷经”:“楞伽经”为佛教经典,此句提出解脱之道——唯有借助佛经的智慧与超脱之力,方能缓解内心的悲痛。将悼亡之痛比作“病”,形象化抽象情感;“无药可医”凸显哀思的绝望,而“楞伽经”则象征精神寄托与心灵救赎。前句写哀痛之深,后句转而寻求解脱,形成“绝望—希望”的张力,体现诗人在悲痛中试图寻找精神慰藉的心理过程。由情感抒发转向哲理思考,揭示悼亡之痛的无解性与佛教信仰的慰藉作用,既表达了诗人对亡者的深切思念,亦流露出借助佛理超脱尘世苦难的倾向。
上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何满子》
下一篇:唐·白居易《赋得听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