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xiāng
yá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杜审言浏览量:1
sān
qiū
zhì
céng
chéng
wàng
kāi
chǔ
shān
héng
chū
hàn
shuǐ
jiē
tiān
huí
guān
gài
fēi
xīn
zhāng
huá
jiù
tái
chí
fēng
jǐng
guī
mǎn
chén
āi

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逐句剖析

"旅客三秋至":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

#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层城四望开":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地出":楚山横亘,耸出地面,

#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汉水接天回":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 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

# 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章华即旧台":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 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

# 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归路满尘埃":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在被调职到南方途中经过襄阳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第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九月秋天登上襄阳城楼时的感受。第二句开始具体描写他眼前的山川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开阔景象。第三句转而回忆历史,写出了古迹的荒凉景象。最后一句又回到眼前风景,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漂泊无依之感。整首诗通过描写不同景色来抒发情感,写景部分气势宏大,整体风格简练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杜审言(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的诗前期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首创四十韵长篇排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代表作品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中宗时期,官员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过来往,被朝廷流放到南方很偏远的峰州(现在的越南境内)。他在流放途中经过襄阳时,创作了《登襄阳城》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怀古诗​​。通过描绘襄阳城的壮丽山川与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身处逆境中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自然永恒的赞叹。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通过“习池风景异”的沧桑与“归路满尘埃”的孤寂,将怀古之慨与思归之情隐含于画面之中,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却让情感更加含蓄、深沉。读者在欣赏这两句诗时,不仅能看到襄阳的风景,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3. 分段赏析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写诗人九月秋天登上襄阳城楼时的感受。他向四周望去,心情变得开阔,好像眼前的山川景色赶走了心中的忧愁。“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诗人眼前的山川景色具体而清晰。楚地的山岭横在地面延伸,连绵不绝;汉水浩荡,仿佛一直连接到天边,蜿蜒流转。这些都是站在城楼上能看到的襄阳山水特有的景象。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从城楼上方望去,高低错落,连绵不断,就像横卧在地面上。汉水宽阔广大,水流环绕着山脚和城墙,曲折地向东南方向流去,好像与天边相连。“出”和“回”本是普通的动词,但与“横地”“接天”搭配使用,就生动地展现了山水的特点,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动态美。高山与流水在广阔的天地间,气势磅礴,稳固而持续,势不可挡。“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转为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两句不直接描写实际景象,而是通过想象呈现。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更远在不同地点,诗人站在襄阳城头都看不到。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的联想。“非新”对应“即旧”,两句对仗不显重复,反而显得自然流转,加深了历史变迁的感慨。当年修造章华台的楚灵王,聚集冠盖里的汉代官员,如今都只剩遗迹。富贵荣华怎能长久!诗人胸中块垒,化作“身外即浮云”的深沉叹息。“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用景色收束全篇。襄阳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地方,诗人却特意提到习池的风景不同寻常。这里不仅有优美的山水和精美的建筑,还是晋代山简饮酒作乐、习凿齿居住过的地方。习凿齿性格刚正,写过《汉晋春秋》。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古人的追思,只是描写习池景致独特,所以吸引了许多游客。但也没有直说游人如织,而是通过“归路满尘埃”来表现:人们游玩结束踏上返程,路上扬起阵阵尘土。“归”字用得很巧妙,既点明时间是夕阳西下时分,又说明这是结束一天游览返回的路途。这句描绘出秋日黄昏游人疲惫归家的画面,透着淡淡的怅惘。可以想见,独自在异乡为客的诗人站在高楼上远望这样的场景,心中会涌起多少感慨。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藏在景物描写里,思乡的情绪也融入这暮色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展现的景象宏伟壮观,整体风格清新明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楚山”、“汉水”一联,子美家法。中四句似皆言景,然后联寓感愤慨,不但张大形势,举里、台二名,而错以“新”、“旧”二字,无刻削痕。末句又伤时俗不古,无习池山公之事,尤有味也。晚唐家多不肯如此作,必搜索细碎以求新。然审言诗有工密处……则晚唐所无。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气象雄伟,词语感慨,实为子美之法。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真浑涵深沉、锻炼精奇之作。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联即自然,是登襄阳城语,不景之景,非情之情,知者希矣。五六养局入化,近日谈诗者好言元气,乃不识何者为气,何者为元,必不得已,且从此等证入。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冠盖里、章华台、习郁池,皆在襄阳。吊古诗不应空写,即此可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极形楚地之美,即《硕人》“河水洋洋”意。然彼是变风,此是正风。

不详顾南安《唐诗意》

# 子美《登兖州城》诗,与此如一版印出。此种初出本佳,至今日转辗相承,已成窠臼,但随处改换地名,即可题遍天下,殊属捷便法门。学盛唐者,先须破此一关,方不入空腔滑调。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懒起》

下一篇:唐·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