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uáng
hūn
táng
qián
mǎn
huái
huā
mǎn
shù
chán
shí
xīn
zǒng
jiù
zhōng
cháng
duàn
shì
qiū
tiān

译文

在黄昏时分,我独自一人站立在佛堂的前面,地面上铺满了飘落的槐花,树上满是聒噪鸣叫的蝉。大概一年中的四季,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愁苦,而在这四季当中,最让我肝肠寸断、悲痛难耐的就是秋天,

逐句剖析

"黄昏独立佛堂前":在黄昏时分,我独自一人站立在佛堂的前面,

"满地槐花满树蝉":地面上铺满了飘落的槐花,树上满是聒噪鸣叫的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大概一年中的四季,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愁苦,

# 四时:四季。

"就中肠断是秋天":而在这四季当中,最让我肝肠寸断、悲痛难耐的就是秋天,

# 就中: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立》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创作于诗人为母亲守丧而退居渭上的时期。彼时,生活的困窘与仕途的隐忧如阴霾笼罩,使得诗中满溢着凄苦悲怆之情。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黄昏景致。当暮色降临,诗人孤身立于佛堂之前,四周槐花飘落满地,树上蝉声嘈杂不停。“黄昏”“独立”“佛堂前”几个要素,勾勒出孤独的画面,而满地槐花与满树蝉鸣,从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将环境的凄清与孤寂渲染得淋漓尽致,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落寞。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诗人感慨道,自己一年四季皆被愁绪萦绕,而秋天更是愁苦难耐,令人肝肠寸断。秋天本就有万物凋零的肃杀之气,这与诗人内心的悲苦相互呼应,进一步加深了其愁苦之感,将那份压抑在心底的哀伤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描绘了黄昏时分,诗人独自站立在佛堂前,看到满地槐花、听闻满树蝉鸣的景象。通过这样清幽又略带寂寥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直抒胸臆:“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诗人直接倾诉自己一年四季内心大多时候都充满愁苦,而秋天更是让他肝肠寸断。直白地表达出内心的悲苦情绪,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心境。正衬:用满地槐花的衰败和满树蝉鸣的聒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烦忧和悲苦,以自然景象的特点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2. 分段赏析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画面,诗人独自伫立在佛堂之前。“黄昏”点明时间,这个时段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孤寂之感;“独立”则强调了诗人的孤单状态。满地飘落的槐花,满树聒噪的蝉鸣,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凄凉的氛围。槐花飘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而蝉鸣在这样的情境中,更添几分聒噪与寂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直抒胸臆,诗人感慨大概一年四季心中总是充满愁苦,而其中最令人肝肠寸断的就是秋天。“大抵”一词,强调了这种愁苦的普遍性,似乎无论何时,诗人内心的苦都难以消散。而秋天,万物开始凋零,秋风萧瑟,这种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愁苦相互呼应,更加深了他的痛苦之感。当时诗人正处于服母丧期间,生活贫困且预感到仕途艰辛,所以在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内心的愁苦被无限放大,尽显其伤感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

下一篇:唐·白居易《夜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