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钟鸣昼已昏":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
#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钟鸣:一作“鸣钟”。
"渔梁渡头争渡喧":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 喧:吵闹。,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梁,一作阳。
"人随沙岸向江村":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
# 岸:一作路。
"余亦乘舟归鹿门":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
#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开烟,一作烟中。
"忽到庞公栖隐处":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到:一作辨。
"岩扉松径长寂寥":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
# 寂寥:指山岩相对如门。寥:一作寞。,岩扉松径:一作樵径非遥。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松:一作草。
"惟有幽人自来去":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惟:一作唯。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描写从傍晚山寺钟声、渡头喧闹,到作者归鹿门途中及到达鹿门后的所见所感,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体现了作者追求宁静、远离世俗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将渡头众人争渡的喧闹与自己独自归鹿门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不随波逐流,向往宁静隐逸生活的心境。借景抒情:“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通过描写鹿门山月光照亮朦胧树木,庞德公栖隐处的岩扉松径的寂寥之景,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孤寂的情怀。以动衬静:“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诗句开篇写山寺传来悠扬的钟声,此时天色已昏,而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喧闹不已。这里以渡头的喧闹衬托出山寺的清幽寂静,为诗人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开篇两句,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一边是山寺里传来的悠悠钟声,一边是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的喧闹声。“山寺钟鸣”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而“渔梁渡头争渡喧”则描绘出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这种对比,为下文诗人归向鹿门山的清幽之地埋下了伏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承接上文,描述了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的情景,而诗人则选择乘船归向鹿门山。“人随”与“余亦”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选择,暗示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两句描写了鹿门山的景色。“鹿门月照”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开烟树”则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人仿佛在不经意间来到了庞公曾经隐居的地方,这一“忽”字,增添了一种意外和惊喜的感觉,也为下文对庞公栖隐生活的描写做了铺垫。“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最后两句,诗人描绘了庞公栖隐处的寂静。“岩扉松径”点明了庞公栖隐的环境,“长寂寥”则强调了这里的寂静。“惟有幽人自来去”,只有隐居的人独自来来去去,进一步烘托出这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尽管吟唱的是归隐生活里那份清闲与素淡,然而从字里行间仍能看出,诗人对尘世中的热闹繁华难以做到彻底忘怀。这恰恰表明,其选择隐居更多是出于无奈之举,并非全然自愿。诗中情感真挚且洒脱,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诗人以质朴平淡的笔触,勾勒出的画面与传达出的心境,皆是优美而真实的,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复杂情绪与生活的真切状态。
# 此诗为昔人所甚赏,尚非孟胜场,作手自辨。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浩然作《鹿门歌》,其本象清彻闲淡备至。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幽细之调,得此一转有力(“余亦”句)。
明钟惺《唐诗归》
# 此篇不加斧凿,字字超凡。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浅浅说去,自然不同,此老胸中有泉石。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清彻,真澄水明霞。陈继儒曰:明月在天,清风徐引,一种高气,凌虚欲下。知此可读孟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窈然幽绝。
清张揔《唐风怀》
# “幽”之一字,非孟襄阳其谁与?然篇不多见,即此五十六字,亦足当诸家工百言。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韵事佳题,词不烦而意有馀,更妙在“庞公”不多铺张。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句句下韵,紧调也。脉却舒徐。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入画(“余亦”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幽秀至此,直是诗中精灵。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孟公边幅太窘,然如《夜归鹿门》一首,精幽绝妙,才力小者,学步此仲,参之李东川派,亦可名家。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上一篇: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下一篇:唐·柳宗元《永州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