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鸡正乱叫":成群的鸡正在乱叫,
# 正:一作“忽”。
"客至鸡斗争":客人来的时候还在争斗。
# 斗争:争斗,搏斗。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至,
"始闻叩柴荆":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园子篱笆门。,叩:敲。,始闻:始闻: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父老四五人":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
"问我久远行":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 问我: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每个人手里都带着礼物,
"倾榼浊复清":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 榼:酒器。指酒的颜色。
"苦辞酒味薄":一再解释,酒味之所以淡薄,
# 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一作“莫”。
"黍地无人耕":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 黍:黍子。
"兵革既未息":战争尚未平息,
# 兵革:一作兵戈。兵是兵器,革是皮革做的甲,兵革引申指战争。
"儿童尽东征":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 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请让我为父老歌唱,
#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愧深情":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 艰难愧深情:“艰难”句:这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深:一作馀。
"歌罢仰天叹":歌唱完毕不禁仰天长叹,
# 歌罢仰天叹:“歌罢”二句: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做着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不能不叹,不能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仰天叹,表示只有老天理解。涕纵横,形容热泪不绝,悲伤之甚。
"四座泪纵横":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客至”时庭院里鸡斗、驱鸡上树等细节描写,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展现出乡村生活场景,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增强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铺垫:诗中“父老”这一群体的出现,既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也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了铺垫,使诗歌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以小见大:诗人通过“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样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从父老携酒慰问的场景,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体现出高度的概括力。情景交融:结尾“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将自己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融入其中,使诗歌的情感与场景相互交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悲怆。联想:“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2. 分段赏析
《羌村三首・其三》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与深刻社会内涵的诗作,前四句: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乡村庭院中喧闹的场景。当客人到来之际,庭院里群鸡正争斗、乱叫,一片嘈杂。主人不得不将鸡驱赶到树上,此时才听到叩击柴门的声音。这几句通过对鸡斗、驱鸡等细节的描写,充满了村野生活的情趣。在战乱流离之后,这样意外迎来客人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意外值客的欣喜之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虽历经苦难但仍有温情的基调。中间八句:描写四五位父老前来探望远行归来的诗人,他们手中各自携带着酒,酒有清有浊。这里“问”字既包含问候之意,也体现出馈赠之实,尽显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然而,父老们还满怀歉意地解释酒的味道淡薄,原因是黍地无人耕种,而这背后是因为兵革未息,年轻人都被征去东征。这几句从父老的行动、语言入手,层层递进,借“酒味薄”这一生活细节,深刻地折射出安史之乱带来的严重危害——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最后写出面对父老乡亲的盛情,诗人深受感动,于是即兴为他们高歌一曲以表谢忱。一个“愧”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父老深情厚意的感激,也有因自己虽心系国事却无力改变现状,无法为国家和乡亲做出更多贡献的惭愧。歌罢,诗人仰天长叹,此时四座之人皆涕泪纵横。诗人的长歌与长叹,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代表了千千万万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苍生的心声,将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强烈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痛。
3. 作品点评
《羌村三首・其三》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致使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惨状,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诗人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的手法更是一绝,折射出整个战乱对社会的巨大冲击,体现出高度的概括力。充分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钟云: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开头二句)。谭云:便将父老口中语入诗,妙!妙(“苦辞”二句下)。谭云:“艰难”二字即指所送酒也,妙!妙(“艰难”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语,钟云:“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但他人决写不到此,入词却妙,……至“歌罢仰天叹”,则公与老父各有其悲,而无复吹趣。此句又三首之总结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再叙饮中问答,皆乱后悲伤之意。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荒乱景,从父老口中传出(“苦辞”四句下)。“酒味薄”四句,以父老语入诗;“艰难”句,少陵歌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兴体起,朴而隽。“苦辞”四句,借风生浪。末四句,两答两推开,才喜又悲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亦偶然事,写出便的真。村景如绘(“群鸡”四句下)。虽述父老厚意,而时事艰难已带出(“苦辞”四句下)。李云: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雅,司马子长之后身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首四句)写叩门,却三句写鸡,笔态奇恣。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