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g
cūn
sān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qún
zhèng
luàn
jiào
zhì
dòu
zhēng
shàng
shù
shǐ
wén
kòu
chái
jīng
lǎo
rén
wèn
jiǔ
yuǎn
xíng
shǒu
zhōng
yǒu
xié
qīng
zhuó
qīng
jiǔ
wèi
shǔ
rén
gēng
bīng
wèi
ér
tóng
jìn
dōng
zhēng
qǐng
wèi
lǎo
jiān
nán
kuì
shēn
qíng
yǎng
tiān
tàn
zuò
lèi
zòng
héng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的时候还在争斗。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至,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每个人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一再解释,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平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歌唱完毕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逐句剖析

"群鸡正乱叫":成群的鸡正在乱叫,

# 正:一作“忽”。

"客至鸡斗争":客人来的时候还在争斗。

# 斗争:争斗,搏斗。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至,

"始闻叩柴荆":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园子篱笆门。,叩:敲。,始闻:始闻: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父老四五人":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

"问我久远行":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 问我: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每个人手里都带着礼物,

"倾榼浊复清":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 榼:酒器。指酒的颜色。

"苦辞酒味薄":一再解释,酒味之所以淡薄,

# 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一作“莫”。

"黍地无人耕":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 黍:黍子。

"兵革既未息":战争尚未平息,

# 兵革:一作兵戈。兵是兵器,革是皮革做的甲,兵革引申指战争。

"儿童尽东征":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 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请让我为父老歌唱,

#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愧深情":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 艰难愧深情:“艰难”句:这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深:一作馀。

"歌罢仰天叹":歌唱完毕不禁仰天长叹,

# 歌罢仰天叹:“歌罢”二句: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做着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不能不叹,不能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仰天叹,表示只有老天理解。涕纵横,形容热泪不绝,悲伤之甚。

"四座泪纵横":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羌村三首(其三)》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此诗为杜甫因援救房琯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时创作。诗以邻人携酒慰问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乡村生活场景。开篇以驱鸡止斗、柴门客至描绘村野情趣与意外欣喜。接着写父老问候,手持浊酒,道出酒味薄因黍地无人耕,根源是兵革未息、儿童东征,深刻反映战乱危害。诗人以歌作答,“愧”字尽显对乡亲的感激与自身愧疚。全诗叙事、抒情、写景相融,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真实呈现“安史之乱”社会现实,具有“诗史”意义,彰显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与深厚诗文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轰然爆发。这场祸乱好似一场凶猛的风暴,一举重创了曾经繁荣至极的大唐王朝,也将难以估量的沉重苦难,无情地砸向了天下苍生。仅仅过了一年,长安便宣告沦陷。杜甫这位满怀悲悯的诗人,也如普通百姓那般,被战争的汹涌狂潮无情吞没,就此开启了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亲身饱尝了战乱带来的种种危害。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刚担任左拾遗没多长时间的杜甫,因上书营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随即便被下狱审问。好在新任宰相张镐出手营救,杜甫才得以幸免获罪,恢复官职。然而,经此一事,唐肃宗对他心生厌恶。仅仅两个月后,便下令让他离开朝廷。闰八月,杜甫不得不离开凤翔,返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中老小。但这一经历,反倒为杜甫创造了深入民间的契机。历经艰难险阻,这位饱经乱离之苦的诗人,终于平安与家人团聚。此番经历令他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了《羌村三首》这组饱含深情与思考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客至”时庭院里鸡斗、驱鸡上树等细节描写,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展现出乡村生活场景,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增强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铺垫:诗中“父老”这一群体的出现,既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也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了铺垫,使诗歌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以小见大:诗人通过“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样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从父老携酒慰问的场景,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体现出高度的概括力。情景交融:结尾“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将自己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融入其中,使诗歌的情感与场景相互交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悲怆。联想:“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2. 分段赏析

《羌村三首・其三》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与深刻社会内涵的诗作,前四句: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乡村庭院中喧闹的场景。当客人到来之际,庭院里群鸡正争斗、乱叫,一片嘈杂。主人不得不将鸡驱赶到树上,此时才听到叩击柴门的声音。这几句通过对鸡斗、驱鸡等细节的描写,充满了村野生活的情趣。在战乱流离之后,这样意外迎来客人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意外值客的欣喜之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虽历经苦难但仍有温情的基调。中间八句:描写四五位父老前来探望远行归来的诗人,他们手中各自携带着酒,酒有清有浊。这里“问”字既包含问候之意,也体现出馈赠之实,尽显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然而,父老们还满怀歉意地解释酒的味道淡薄,原因是黍地无人耕种,而这背后是因为兵革未息,年轻人都被征去东征。这几句从父老的行动、语言入手,层层递进,借“酒味薄”这一生活细节,深刻地折射出安史之乱带来的严重危害——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最后写出面对父老乡亲的盛情,诗人深受感动,于是即兴为他们高歌一曲以表谢忱。一个“愧”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父老深情厚意的感激,也有因自己虽心系国事却无力改变现状,无法为国家和乡亲做出更多贡献的惭愧。歌罢,诗人仰天长叹,此时四座之人皆涕泪纵横。诗人的长歌与长叹,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代表了千千万万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苍生的心声,将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强烈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痛。

3. 作品点评

《羌村三首・其三》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致使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惨状,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诗人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的手法更是一绝,折射出整个战乱对社会的巨大冲击,体现出高度的概括力。充分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开头二句)。谭云:便将父老口中语入诗,妙!妙(“苦辞”二句下)。谭云:“艰难”二字即指所送酒也,妙!妙(“艰难”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语,钟云:“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但他人决写不到此,入词却妙,……至“歌罢仰天叹”,则公与老父各有其悲,而无复吹趣。此句又三首之总结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再叙饮中问答,皆乱后悲伤之意。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荒乱景,从父老口中传出(“苦辞”四句下)。“酒味薄”四句,以父老语入诗;“艰难”句,少陵歌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兴体起,朴而隽。“苦辞”四句,借风生浪。末四句,两答两推开,才喜又悲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亦偶然事,写出便的真。村景如绘(“群鸡”四句下)。虽述父老厚意,而时事艰难已带出(“苦辞”四句下)。李云: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雅,司马子长之后身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首四句)写叩门,却三句写鸡,笔态奇恣。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下一篇: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