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wèn
yuè
·
·
rén
chún
lìng
wèn
zhī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qīng
tiān
yǒu
yuè
lái
shí
jīn
tíng
bēi
wèn
zhī
rén
pān
míng
yuè
yuè
xíng
què
rén
xiāng
suí
jiǎo
fēi
jìng
lín
dān
què
绿
yān
miè
jìn
qīng
huī
dàn
jiàn
xiāo
cóng
hǎi
shàng
lái
nìng
zhī
xiǎo
xiàng
yún
jiān
bái
dǎo
yào
qiū
chūn
cháng
é
shuí
lín
jīn
rén
jiàn
shí
yuè
jīn
yuè
céng
jīng
zhào
rén
rén
jīn
rén
ruò
liú
shuǐ
gòng
kàn
míng
yuè
jiē
wéi
yuàn
dāng
duì
jiǔ
shí
yuè
guāng
cháng
zhào
jīn
zūn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逐句剖析

"青天有月来几时":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

# 月:明月。

"我今停杯一问之":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

# 停杯:停下酒杯。,今:现在。

"人攀明月不可得":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

"月行却与人相随":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 月行:月亮行走。

"皎如飞镜临丹阙":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

#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灭尽清辉发":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

# 但见:只看到。

"宁知晓向云间没":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 没:隐没。,宁知:怎知。

"白兔捣药秋复春":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

#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嫦娥孤栖与谁邻":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

# 若:如。

"共看明月皆如此":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 皆:都是。

"唯愿当歌对酒时":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

#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月光长照金樽里":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 金樽:精美的酒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中,李白端杯向月发问,从饮酒问月起笔,以邀月临酒收尾,借个体对月的诘问,道出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他用纵横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刻画孤高明月,借海天景象及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尽显旷达胸襟与潇洒性格。全诗从酒至月、从空间到时间,反复对照人与月,穿插景物与神话,塑造出崇高、永恒又神秘的月,也凸显自身孤高形象。此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声律协调,意绪丰富却脉络贯通,兼具音理情趣,历来为人赞赏,尽显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把酒问月》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尚无确切定论。从诗题可知,此诗是李白应友人之邀而创作。有观点指出,其创作时间为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确凿证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等句,通过对明月的发问与描绘,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借月景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情。虚实相生:“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白兔捣药、嫦娥孤栖等意象为虚,以眼前的明月与自身的饮酒问月为实,将神话与现实相融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浪漫奇幻色彩。对比:诗中把明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进行对比,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以月的千古不变衬托出人生的渺小与无常,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设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等,通过这些问句,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也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2. 分段赏析

开篇“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一问,直截了当地冲向浩渺时空里的奇迹,将诗人内心对明月的神往与困惑交织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此问句先行抛出,随后借把酒“停杯”这一动作,细腻地描绘出诗人神往的情态。这一瞬间,好似能看到诗人带着几分醉意,突然停下饮酒的动作,仰头对着青天发出疑问,那画面诗意盎然。“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带着微醺,停下手中酒杯,目光直直望向万里晴空,心中不禁疑惑:这千古不变的明月,究竟诞生于何时呢?紧接着“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自古以来,无数人妄图飞升至月宫,追寻长生不老的奥秘,可都未能成功。然而,明月却始终以它那温柔的清辉,普照着人间大地,无论人们身处何方,它都如影随形,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这两句诗,一冷一热,一远一近,将明月与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看似无情却又饱含深情的奇妙关系,通过人格化的手法刻画得入木三分,回文式的句法更是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这是对月色的精彩描绘。皎洁的月轮宛如一面飞速上升的明镜,映照在宫殿之上,随着遮蔽它的云雾(“绿烟”)渐渐消散,月光毫无保留地散发出来。以“飞镜”作比喻,用“丹阙”来衬托,而“绿烟灭尽”四个字更是精妙,将一轮明月起初被云雾遮掩,而后冲破云雾,绽放出耀眼光芒的过程生动呈现,月色之美仿佛触手可及。“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明月每至夜晚,便从东海缓缓升起,等到拂晓时分,又悄然隐没于西天的云海之中,如此周而复始,它的行踪实在难以捉摸。“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宫中的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碧海青天之下,嫦娥独自一人清冷地居住,又有谁能陪伴她呢?诗人接连抛出这三个奇妙的问题,进一步将明月的形象推向遥远而神秘的境地。这些问题无人能答,诗人也并非寻求答案,“但见”与“宁知”的呼应,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惊奇。由此,他的思绪飘飞,联想到那些神秘莫测的月亮神话传说,言语之中,对神话中的神物、仙女满含同情,而在这背后,隐隐流露出的,是诗人自身的孤苦心境。诗人对宇宙的遐想,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一番探寻,心中感慨万千。今时的月亮与古时的月亮本就是同一轮,然而古往今来的人们却如流水般不断更替。说“今人不见古时月”,其实也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同样也表明“古月依然照今人”。这两句诗,在遣词造句上极具重复、错综、回环之美,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古往今来的人多得如同恒河沙数,皆如流水般逝去,可他们眼中所见的明月,却始终未曾改变。后面两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明月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意味渲染到了极致。前两句分述,后两句总结,诗中既有动人的情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想法。这与曹操诗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着相似的人生感慨。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以独特鲜明的形象收尾,从世间万物的无常中寻求一种相对的“常”,韵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下一篇: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