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千朵压阑干":覆盖栏杆的那丛花开了上千朵,
"剪碎红绡却作团":它像把红丝绸剪碎后又团成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风儿吹拂柔软的花枝香气不断,
# 风袅舞腰:风动摇曳,似舞腰轻摆。
"露销妆脸泪新干":露洗花朵像女郎脸上泪痕刚干。
# 新:自注:一作初。,露销妆脸:夜露打湿了美丽的花朵,如美人脸上的泪痕,经阳光照晒已经消逝。
"蔷薇带刺攀应懒":蔷薇花有刺因为懒惰不去攀折,
"菡萏生泥玩亦难":荷花生长在泥水里想玩也很难。
# 菡萏:荷花。
"争及此花檐户下":怎能像那山石榴花长在房檐下,
# 争及:怎及。
"任人采弄尽人看":任凭人们采摘抚弄又任人观看。
# 尽:任凭。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山石榴花》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题材诗。诗中通过将杜鹃花(山石榴花)与蔷薇、荷花等进行对比,描绘了杜鹃花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同时借花喻人,表达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感叹。
2. 写作手法
比喻:“翦碎红绡却作团”,诗人以“红绡”比喻杜鹃花的花瓣,形象地描绘了花朵鲜艳、柔软、轻盈的特点。拟人:“风袅舞腰香不尽”,诗人赋予杜鹃花以人的姿态,将其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比作佳人的舞腰,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婀娜多姿。对比:诗中通过将杜鹃花与蔷薇、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杜鹃花的平易近人。蔷薇带刺,攀折不易;荷花生泥,玩赏为难;而杜鹃花则生长在檐户之下,任人采弄观赏,体现了诗人对杜鹃花的喜爱和对人情世态的感叹。
3. 分段赏析
山石榴花,亦即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色斑斓,有红、紫、白、黄等,盛开时漫山遍野,如锦似绣。白居易对山石榴花情有独钟,曾多次以之为题作诗,甚至欲封其为百花之王。此首七言律诗,便是对山石榴花之姿态与品格的深情描绘。首联“一丛千朵压阑干,剪碎红绡却作团”,诗人以剪碎的红绡比喻杜鹃花朵,形象地描绘出其繁盛鲜艳之态。颔联“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初干”,则进一步以美人喻花,写杜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香气四溢,朝露渐消,犹如佳人泪干,楚楚动人。颈联与尾联,诗人以蔷薇、荷花与杜鹃作比。蔷薇带刺,攀折不易;荷花生泥,玩赏为难。而杜鹃则生长在檐户之下,平易近人,任人采弄观赏。诗人在此融入主观情感,赞美杜鹃之亲和,暗含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蔷薇、荷花虽美,却不及杜鹃之平易近人,尽展其独特魅力。
下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闺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