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wéi
chù
wǎ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āo
qīng
qiě
jiān
kòu
āi
jǐn
chéng
chuán
jūn
jiā
bái
wǎn
shèng
shuāng
xuě
sòng
máo
zhāi
lián

译文

大邑烧制的瓷器轻薄而且坚固,敲击它的声音如哀婉的玉石声在锦城流传。您家的白瓷碗比霜雪还要洁白,赶紧送到我的茅屋来吧,真是太期待了。

逐句剖析

"大邑烧瓷轻且坚":大邑烧制的瓷器轻薄而且坚固,

# 大邑:县名、在成都附近、韦班可能是这个县的县尉,故向他寻觅松树子,又要求他赠送瓷碗。

"扣如哀玉锦城传":敲击它的声音如哀婉的玉石声在锦城流传。

# 锦城:即成都,自汉代以来即以织锦著称,又名锦官城。,哀玉:徐陵赋:“哀玉发于新声。”哀:一作寒。

"君家白碗胜霜雪":您家的白瓷碗比霜雪还要洁白,

"急送茅斋也可怜":赶紧送到我的茅屋来吧,真是太期待了。

# 可怜:可爱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杜甫先夸赞大邑烧制的瓷器轻薄且坚固,敲击声如哀玉般美妙,名声传遍锦城,又盛赞韦家的白碗胜过霜雪。最后直白地表达希望韦某赶紧将瓷碗送到自己的茅屋,生动展现了诗人对大邑瓷碗的喜爱与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扣如哀玉锦城传”,将敲击大邑瓷碗发出的声音比作哀婉的玉石之声,形象生动地写出瓷碗音质清脆悦耳,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瓷碗的美妙之处。夸张:“君家白碗胜霜雪”,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白碗的洁白程度超过霜雪,突出瓷碗色泽的纯净和精美,强化了对瓷碗的赞美之情。直抒胸臆:“急送茅斋也可怜”,直接表达出希望友人尽快送碗给自己的愿望,毫不掩饰自己对瓷碗的喜爱和急切之情,情感真挚直接。

2. 分段赏析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前两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从质地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对大邑瓷碗进行赞美,“轻且坚”概括其质地优良,“扣如哀玉”则通过比喻生动描绘其声音美妙,同时提及在锦城流传,侧面烘托其声名远扬,为下文索要瓷碗做铺垫。后两句:“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由对大邑瓷碗的总体赞美聚焦到韦家的白碗,进一步强调其色泽之美,“急送”二字则将作者急切想要得到瓷碗的心情表露无遗,“也可怜”三字增添了几分诙谐和恳切,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瓷碗至轻至微,却用三、四层笔法,曲曲染就名士玩物性情来。寄语世人勿见嗤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上二瓷碗,下二乞韦。先说得珍重可爱,因望其急送茅斋。只寻常器皿,经此点染,便成韵事矣。

清仇兆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早春》

下一篇:唐·杜甫《宿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