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寒懒发鸟慵啼":花儿在寒冷中还没有开放,鸟儿也没力气的叫着,
# 慵:懒,没气力。
"信马闲行到日西":我骑马随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阳西落。
# 信马:骑马随意而行。
"何处未春先有思":哪里还不是春天,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
"柳条无力魏王堤":魏王堤的柳丝垂的很长。
# 柳条无力:形容柳丝下垂很长。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冬末春初时节,虽春寒料峭但春天已悄然来临的景象,通过巧妙运用拟人与谐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繁华的期待与欣喜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花“懒发”、鸟“慵啼”、柳“无力”等拟人化的情态,生动展现出冬末春初万物尚未完全复苏的状态。对比:将春寒未退、美景未显的现状与即将到来的姹紫千红的春日繁华景象形成对比,突出春天悄然来临的变化。以小见大:诗人从长堤两旁弱柳嫩枝轻拂这一细微迹象,洞察到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到来,以小景展现春之将至的大主题。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冬末春初的景物,如“花寒懒发鸟慵啼”“柳线无力魏王堤”等,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即将繁华的期待与欣喜之情。
3. 分段赏析
《魏王堤》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从内容上看,这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的画面。“花寒懒发”,将花朵赋予了人的慵懒姿态,因寒意未消而迟迟不肯绽放,生动展现出春日初始时花朵受寒冷抑制的状态;“鸟慵啼”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鸟儿也因这料峭春寒而显得慵懒,懒得啼鸣。诗人运用这样的描写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且略带沉闷的氛围,真切地反映出此时春寒未退,那种春日里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繁华热闹景象尚未到来。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满心期待着春天的蓬勃生机,却面对如此清冷之景,内心的失落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只能“信马闲行到日西”。“信马闲行”一词,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在长堤上毫无目的、随意漫步的状态,侧面烘托出他因寻觅不到春景而只能无奈消磨时光的心境,为后文发现春的迹象做了有力的铺垫。最后两句“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写作手法上,诗人以设问开篇,“何处未春先有思?”抛出疑问,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巧妙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强调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临近。“先有思”寓意着春天已然在人们尚未察觉之时,就已经开始萌动,预示着一个万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即将盛大登场。接着“柳条无力魏王堤”,诗人将目光聚焦在魏王堤两旁的柳枝上,以“无力”一词精准地描绘出柳条那娇柔纤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给人一种娇弱不胜寒的直观感受。但正是这看似柔弱无力的柳条,率先传递出了春的信息,展现出春的萌动与活力,尽管此时大地依旧寒意笼罩,不见繁花似锦,未闻百鸟欢歌,可从这柔嫩的柳枝上,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春的踪迹。在情感层面,这两句诗充分展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细致观察与期待,以及发现春之迹象后的那份惊喜与鼓舞,整首诗也因这两句从原本的沉闷无奈转为充满希望与活力,虽写的是春寒之时的平淡景象,却凭借诗人的独特视角与细腻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春意与意趣。
4. 作品点评
《魏王堤》以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诗坛别具一格。其写作特色鲜明,诗人凭借生花妙笔,把冬末春初看似无生机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待春图,借景抒情,以景语写情语。虽未处繁花似锦的春日,却借对春寒景象的描绘,让人强烈感受到春的希望。它并非因循传统写春的套路,而是另辟蹊径,于平淡中见新奇,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细腻的情感,不失为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 两句笔锋一转,写魏王堤的春意。“柳条”,说明春意已露;“无力”,见得春意徽弱。四字写春意初透,很有分寸。
近现代作家刘逸生《白居易诗选——中国历代诗人选集》
下一篇:唐·齐己《观荷叶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