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花飞减却春":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 减却春:减掉春色。
"风飘万点正愁人":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
# 经眼:从眼前经过。,且:暂且。
"莫厌伤多酒入唇":不要厌烦伤人过多的酒入口。
# 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翡翠":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
#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花边高冢卧麒麟":石麒麟倒卧在芙蓉苑边那高高的坟墓旁。
# 花边:一作:苑边。
"细推物理须行乐":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
# 物理:事物的道理。,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何用浮名绊此身":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 浮名: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
# 典:押当。,朝回:上朝回来。
"每日江头尽醉归":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酒债寻常行处有":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
# 行处:到处。,债:欠人的钱。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穿花蛱蝶深深见":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
# 见:现。,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风光共流转":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
#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风光:春光。,传语:传话给。
"暂时相赏莫相违":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 违:违背,错过。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哀时伤世的一组诗。这首诗的主题为“哀时伤世——借曲江暮春之景抒发对唐朝时局的忧虑与哀愁”。以曲江暮春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衰败的自然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腐败、战乱未息、社会动荡的深深忧虑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曲江暮春的荒凉景象,凋零的花草树木、浑浊的池水等,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哀愁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含蓄。对比:诗人通过对比昔日曲江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来强调国家命运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这种对比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寓于曲江的景象之中,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流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的“风飘万点”,绝非单纯的自然景象描绘,当“正愁人”三字融入其中,便赋予了此景以深刻的情感色彩,实现了由景及情、托物言志的巧妙转换。试想,对于春风满面、心旷神怡之人而言,“风飘万点”或许只是一幅绚烂的春日画卷,断不会引发愁绪。然而,对于诗人而言,面对“风飘万点”的凄美之景,那愁绪实则早已在“一片花飞”之时悄然滋生。因此,他以跌宕起伏的笔触开篇:“一片花飞减却春!”历经寒冬的漫长等待,春日与花朵的来临显得尤为珍贵。对于这位敏感且珍视春天的诗人而言,这份珍惜之中不可避免地蕴含着愁绪。故而,“正愁人”三字,仿佛穿透纸背,直击人心。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眼前之花即将凋零,只能暂且观赏。这里的“且”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惋惜。诗人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片随风飘落,加入那“万点”的飘零行列,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表。于是,他借酒消愁:“莫厌伤多酒入唇。”一片花飞已令他心生愁绪,风飘万点更添哀愁,而枝头残花的持续飘落,更是愁上加愁。尽管酒已伤身,他却仍忍不住继续品尝。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单纯描绘凄凉景象,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若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便需对古代文人的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江上小堂中的翡翠筑巢,象征着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而苑边高冢中的麒麟沉睡,则寓意着人生易老、终将衰亡的残酷现实,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结合此联整体意境,便是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面对这一现实时应如翡翠般尽情享受快乐生活的态度。这不仅回应了前文中的愁思徘徊,更为下文做了巧妙的铺垫,展现出杜甫笔法的成熟与深邃。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那么为何不抛开浮名虚利,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呢?第二首诗:首联直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每天从朝廷回来后,诗人都会典当春衣以换取酒钱,然后到江头尽情畅饮,直至醉醺醺地归来。这里的“日日”二字,强调了诗人这种行为的频繁与无奈,而“典春衣”则透露出他生活的拮据与困顿。然而,尽管生活艰难,诗人依然选择以酒为伴,寻求片刻的解脱与欢愉,这种矛盾与挣扎,使得首联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张力。颔联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生活的困境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人因嗜酒而欠下了许多酒债,这些债务遍布他日常行走的每一处。这里的“寻常行处”不仅指具体的地点,更象征着诗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债务与压力。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诗人并没有沉沦,而是发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他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珍贵,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即使是以酒为伴,也要活出自己的风采。颈联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蜻蜓在水面上轻盈地点水飞翔。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与前面诗人生活的困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无奈。同时,这两句诗还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尾联是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深情寄语。他希望自己能与这美好的风光一起流转,共同欣赏这世间的美好。这里的“暂时相赏”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珍惜,而“莫相违”则寄托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这两句诗以深情的笔触,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它们也作为全诗的收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之情。
4. 作品点评
《曲江二首》这两首诗的核心特质,若以我国古典美学的术语来概括,便是“含蓄”与“神韵”。所谓“含蓄”,指的是言不尽意,留有空间;而“神韵”则强调作品所蕴含的深远韵味。这两者的核心,皆在于留白,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抒情与写景时,诗人避免了直白无遗的表达,而是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和特征性的元素进行描绘,以此引导读者透过文字的表面,去体味那些未直接抒发的情感,以及未曾直接描绘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手法,读者能够在已呈现的情与景中,自行品味和想象那些隐含的深层意蕴与未尽之美。
# 余初不满此诗。国方多事,身为谏宫,岂行乐之时?后读其“沉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二语,自状最真,而恍然悟此二诗,乃以赋而兼比兴,以忧愤而托之行乐者也。二首一意联贯,前言“万点愁人”,后耳“暂时相赏”,二语便堪痛哭……时已暮春,至六月遂黜为华州掾。其诗云:“移官岜至尊?”则此时巳有谮之者,而二诗乃忧谗畏讥之作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春花欲谢,急须行乐;而行乐须寻醉乡,似恐现在风光瞥眼易过,故又作留春之词。此两首中相承相应之意也。即就演义、作寄语于风光,从无情中看出有情,自见生趣。公祖必简诗:“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此即“水荇牵风”二句所自出也;又诗“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此即“传语风光”二句所自出也。公尝云:“诗自吾家事”。信乎祖孙继起,诗学乃其家学也。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或问余:“东坡有言:‘诗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毕矣。’老杜之前人,人固未有知老杜,后世安知无过老杜者?”余曰:如“一片花飞减却春”,若咏落花,则语意皆尽,所以古人既未到,次知后人更无好语。……至其他吟咏人情,模写景物,皆如是也。
宋范温《潜溪诗眼》
# 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或两字,或三字……春风春雨,江北江南,诗家常用。杜云;“且看欲尽花经眼”……此以四字合三字,入口便成诗句,不至生硬。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第一句、第二句绝妙。“一片花飞”且不可,况于“万点”乎?“小堂巢翡翠”,足见已更离乱;“高冢卧麒麟”,悲死者也。但诗三用“花”字,在老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云:小纵绳墨,最是倾倒,律诗不其缚律者(“且看欲尽”二句下)。警策之至,可以动悟,不特丽句而已(“江上小堂”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妙语(首句下)。入钟云:看他用虚字之妙(“且着欲尽”二句下)。谭云:结语肤甚(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郭正域曰:清空,一气如话,结语似宋人。周珽曰:冷心旷眼,非境定者不能道出。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且看欲尽花”“莫厌伤多酒”,五字为句,而下缀以“经眼”“入唇”二字,此句法之奇;“永夜角声”一联亦然,乃老杜创格。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一片花飞减却春”,妙绝语,然有所本:古诗有“飞此一片花,减却青春色”之句。此不是公旷达,是极伤怀处。大率看公诗,另要一副心肝、一双眼睛待他才是(“细推物理”句下)。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律体有二体,如沈佺期《古意》……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子美《曲江》诗亦然。其云“一片花飞减却春”,言花初落也……“高冢卧麒麟”,言富贵终有尽头时。落花起兴至此意已完。“细推物理须行乐”,因落花而知万物有必尽之理。“细推”者,自一片、万点、落尽、饮酒、冢墓,皆在其中,以引末句失官不足介怀之意。此体子美最多。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唐人七字诗,每句必四字一住,此不易之法。……唐人造七字律,并同此法。……即虚字转合,如王维“才是寝园”“非关御苑”,句纽连属。如杜甫“且看欲尽”“莫厌伤多”,虽直下不断,而仍亦可断。
清毛奇龄《西河诗话》
# (老杜)惟七言律,则失官流徙之后,日益精工,反不似拾遗时曲江诸作有老人衰飒之气。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章言物理推迁,且须遣之于酒。五、六,整炼,极振得起,要即是“经眼”“愁人”之意。“推物理”“花飞”“巢”“卧”,俱该。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饮绝(“一片花飞”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得好。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起,倩逸,最作姿致。三、四,趣在每句末二字。五、六接。结,虽腐实趣,且亦有婉韵。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起用跌笔出奇,“且看”句再兜转一句。吴曰:衬笔更发奇想惊人,盛衰兴亡之感,故应尔尔(“江上小堂”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冯舒:落句开宋。查慎行:三句连用三“花”字,一句深一句,律诗至此,神化不测,千古那有第二人?纪昀:西子捧心,不得谓之非病。“老杜则可”之说,犹是压于盛名。又云:一结竟是后来邵尧夫体。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
# 世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以为“寻常”是数,所以对“七十”。老杜诗亦不拘此说,如“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乃是以连绵字对连绵数目也。以此可见工部立意对偶处。
宋吴可《藏海诗话》
# “七十者稀”,古来语也。乾元元年春为拾遗时诗,少陵年四十七矣。六月补外,岂谏有不听,日惟以醉为事。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钟云:真朴(“人生七十”句下)。钟云:“见”字有景(“穿花蛱蝶”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次章皆行乐事,承上“细推物理”来,而“蛱蝶”“蜻蜓”,尤见物理。吃紧在“暂时”二字,与前章“欲尽花”相照,知所云“行乐”,亦无可奈何之词,非实语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蛱蝶恋花,蜻蜓贴水。我于风光亦复然也;却反“传语风光”,劝其共我“流转”:杜语妙多如此。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张綖曰: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干暮春时作。王士正曰:《宣政》等作何其春容华藻,游赏诗乃又跌宕不羁如此,盖各有体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言典衣尽醉,正因光景易流耳,与前章作往复罗文势。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对句活变,开后人无限法门(“酒债寻常”二句下)。邵云:已逗宋派。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吴曰:对法变化,全以感慨出之,故佳(“酒债寻常”二句下)。吴曰:末二句用意,仍从第四句脱卸而下,神理自然凑泊(“传语风光”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查慎行:三、四句,游行自在。纪昀:三、四不佳,前人已议之。五、六《石林诗话》所称,然殊非少陵佳处。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江采萍《谢赐珍珠》
下一篇:唐·牟融《写意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