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烈火焚烧若等闲":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焚烧:烧毁;烧掉。
"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粉骨碎身浑不怕:后人从这句诗中,活用出“粉身碎骨”这个成语。粉骨碎身:指石灰石使用时,要碎散成为粉末。浑:全,全然。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 人间:人世间。,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明代大臣、诗人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故世称于少保,谥号忠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迁兵部尚书。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诗作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风格遒劲、兴象深远。主要作品有《石灰吟》《荒村》《入塞》等。后人辑有《于忠肃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石灰的锻炼过程,表达了诗人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极强。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通过吟咏石灰的锻造过程,将个人品格与物象特质深度融合,展现了诗人高洁不屈的精神追求。石灰需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些特质被赋予意义,暗喻人生必经的磨难与考验。象征:“千锤万凿出深山”表面写石灰开采之艰,实则隐喻诗人走出书斋、投身仕途的历练过程。深山象征隐逸环境,开采动作暗示主动选择经世济民之路,呼应于谦少年立志“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双关:“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首先指向石灰烧制后的白色粉末形态。石灰石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后化为雪色生石灰,“清白”更深层喻指诗人坚守的高尚情操。于谦借石灰历经磨难仍保持本色,暗喻自己即便面对政治迫害也绝不妥协的清廉正直。比喻:“千锤万凿”本指石灰石从深山中开采时的反复捶打、开凿过程,是对石灰“诞生”的描述。但诗人借此比喻人生需经历重重磨难与锤炼——正如石灰石需突破山体的束缚才能重见天日,人也需在困境中不断磨砺,方能锻造出坚韧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首句便以金石之音叩开历史的厚重帷幕,那千锤万凿的声响里,不仅是开采石灰石时石屑飞溅的艰辛图景,更似志士仁人在命运熔炉中淬炼的剪影。“烈火焚烧若等闲“笔锋陡转,熊熊烈焰舔舐着青灰色的石块,在冲天火光中,石灰石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而“若等闲”三字如神来之笔,将物理变化升华为精神境界的隐喻——当人生遭遇烈焰焚身般的考验,真正的勇者自会以从容之态笑对风云,那份镇定自若的风骨,恰似石灰石在火中舒展的灵魂。“粉骨碎身浑不怕”则以近乎悲壮的笔触,将生命的坚韧推向极致。当石灰石在高温中碎裂成粉,那飞扬的白灰里仿佛跳动着不屈的精魂,“浑不怕”三字如铁骨铮铮的誓言,让我们看见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丈夫形象。“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终于敞开心扉,让清白之志如白玉般晶莹剔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对石灰物理属性的精准概括,更是一位忠臣良将对天地神明的庄严承诺。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以象征为骨,以物喻人为筋,将物象之性与人性魂魄浑然交融,铸成对仗天成的精神镜像。笔端游走于草木山川之间,而心神早已潜入人之魂灵深处,托物以言志,寄情于物象,虽通篇未着一“人”字,却让人物风神在意象褶皱里呼之欲出却又含蓄蕴藉。其风格如天风海雨般豪迈不羁,笔力雄健处似铜琶铁板叩击山河,气韵磅礴间犹万马奔腾掠过荒原,每一个诗行都跳动着金石之音,在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里,构建起刚健坦荡的精神坐标系。
# 《石灰吟》与《咏煤炭》都以物喻人,就作者的写作动机说,是以他所歌颂的煤炭、石灰自喻、自勉,而且他都做到了;但就作品本身说,则有普遍意义和永恒意义,任何读者都可从中获得教益、吸取力量。
不详现代古典文学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